一、系统核心构成
人员识别终端
- 卡扣识别卡:安全帽安装形式,无报警功能,采用锂电池供电,适用普通施工人员,充电两小时,续航两个月。
- 普通识别卡:卡片形式,集成SOS求救按钮,续航较低,适用VIP特殊人员。
- 所有识别卡工作频率为2.4GHz,有效识别距离100米,防护等级达IP67。
环境定位基站
- 定位基站:实现人员位置追踪,支持有线(CAN总线)与无线(网桥)传输,直线隧道每600米部署1台。
- 中继基站:承担信号接力与分岔隧道分流任务,部署于弯道及斜井分叉处。
- 采集基站:集成定位与环境监测功能(支持应力、位移、瓦斯等16类参数),部署于高风险地质段。通用技术指标:识别容量>400张卡,220V交流供电,工作温度范围-20℃~60℃。
后台管理系统
- 传输接口负责信号调制解调与设备自检。
- 主机服务器处理实时定位数据并存储历史记录。
- LED大屏动态展示人员分布热力图与报警状态。
厘米级空间定位采用UWB超宽带技术,定位精度达30厘米。实时显示洞内人员位置坐标、动态移动轨迹及区域分布密度。
智能安全防护机制
- 电子围栏:虚拟划定开挖面、未支护区等危险区域。
- 越界响应:触发洞内声光报警器与值班室弹窗定位。
- 紧急求救:SOS按钮启动位置锁定,自动调取最近监控画面。
数字化管理工具
- 自动考勤:百人级并行进出洞记录,时间误差<1秒。
- 轨迹追溯:复现任意时段人员活动路径。
- 超员管控:实时统计洞内人数,超限时禁止人员入洞。
应急救援体系事故发生时,人员触发SOS按钮→系统锁定位置及身份信息→启动定向撤离广播→生成最优救援路径。
三、核心实施价值安全效能提升
- 误入高风险区域事故率下降80%。
- 应急响应速度缩短至3分钟内。
管理成本优化
- 完全替代人工考勤,工时统计实现零误差。
- 减少30%安全巡检岗位配置。
工程实证数据某铁路隧道项目应用后:
- 超时作业违规率下降95%
- 带班管理效率提升40%
- 事故搜救时间缩短70%
设备安装标准
- 基站距地面高度3-4米。
- 与金属物体保持>30cm间距防信号干扰。
- 线缆穿镀锌钢管固定,接头做防水密封处理。
日常维护要点
- 每月清洁基站进气滤网。
- 识别卡电量不足自动推送提醒。
本方案通过厘米级定位、智能预警与数据追溯三大能力,为隧道工程建立"监测-预警-处置-溯源"闭环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智慧工地建设技术规范》(GB/T 51235-2022)强制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