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知名数据公司IDC发布了《IDC中国硬件视频会议市场份额报告 2024》,其中显示华为视频会议以40.1%的市占率,连续12年蝉联我国视频会议领域鳌头。
无独有偶,在IDC2024年首次发布的《中国视频会议技术评估 2024》报告里,IDC通过考察视频会议产品在10大关键技术维度的表现,给众多中国视频会议厂商进行了量化评分。华为不负众望,10大技术评估维度全部获得业界第一,其中音视频能力、AI能力、安全可靠、用户体验和服务能力等8个方面更是直接获得满分,可谓全方位领跑视频会议产业。
数字化浪潮下,远程办公常态化与跨境业务增长,正推动视频会议产业迎来爆发期。据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视频会议总体规模已经达到9.8亿美元,同比增长6.1%,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
风口之上,竞争者众。作为业内公认的“领航者”,华为智能协作的每一步动作都备受行业关注。
7月初,华为智能协作领域总裁顾雪军在接受IDC访谈时,深入探讨了中国视频会议产业的未来发展。面对AI深度渗透办公场景的趋势,双方聚焦智能协作的核心议题:如何从基础“沟通工具”进化成为真正的“效率加速器”,顾雪军分享了华为在该领域的洞察与实践。
1、硬件创新 让AI“听得清看得清”
在聊起智能协作之前,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当下的AI产品层出不穷,可为什么在使用体验上却大相径庭?
相信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把原因归到AI算法之上,认为只有算力高的才是好产品。也正是因此,多数品牌在布局智能协作时,往往更侧重AI算法的迭代,却忽视了基础硬件对数据的影响。
这就像我们把AI比作一个真人,只关注他大脑的运算能力,却忽视了负责接收信息的“眼睛”和“耳朵”。然而,一旦“眼睛”模糊、“耳朵”失灵,再强的大脑也无法精准分析出用户需求。
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能把会议室隔音做到极致的企业本就寥寥无几,并且考虑到一些临时会议的参会人员可能身处闹市、展会等嘈杂环境,这些干扰因素无疑会极大的影响AI的发挥。同时在远程手术指导,或者精密仪器操作培训等对参数精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下,视频画面一旦出现不稳定不清晰等情况,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IDC也在报告中提到,如今用户对音视频体验、显示效果的要求日益提升,仅硬件视频会议市场的规模就已经达6.7亿美元。
“如果连发言者的声音都采集不清晰,何谈AI应用?”顾雪军一语点出核心,必须先在数据层面提供AI所需要的高质量语料,才能保证AI应用实现的准确性。
而硬件创新正是华为的强项,早在2025年华为就提出了“智能音幕”的概念,通过隔绝一定空间范围之外的杂音,以实现精准锁定目标音源,经过多代更新之后,最新的圆形闭合音幕让音幕范围配置更加灵活,带来更加精准区域的拾音体验。
而在画面方面,华为研发团队首创Tile编解码专利技术,大幅降低了4K部署成本,结合AI画质增强功能,在云会议上甚至可以实现接近1080P的清晰度,带来极致的音视频体验。
2、释放AI效能 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解决了“听的清看的清”的前置问题后,华为开始让AI赋能协作。
“Hi Amanda,帮我预定一个下午4点钟在附近和Jimmy团队的会议。”“好的,正在为你新建会议。”在访谈中,顾雪军现场演示了IdeaHub S3的AI智能助手功能。
在IdeaAgent任务调度平台的加持之下,AI智能助手直接化身“贴心小秘书”,在接受了会议的语音指令之后,AI智能助手直接现场生成了对应的工作计划,并且主动申请会议室,同时向其他人员发布会议通知,会议结束后还会分角色形成会议纪要。
这也是AI智能助手功能在公开场合的“首秀”,目前这项功能还处于测试阶段,但预计不久后就会在IdeaHub系列产品中同步上线。
而作为连接用户的重要入口,IdeaHub S3自带的白板也早已接入DeepSeek大模型。崔凯随手在白板上写下“智能协作”四个字,AI就立即开启了智能识别,把字体自动转化为工整清晰的打印体,在点击一旁的AI搜索按钮后,就立刻弹出DeepSeek的对话框,基于“智能协作”这个关键词直接生成相关的补充文字、数据和案例。
这些生成的内容能手动无缝嵌入白板界面,使整个思考过程如同行云流水般顺畅,让原本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信息整合工作现在一人一键便能轻松搞定,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
从专业的硬件支持,到高效便捷的AI应用加持,华为视频会议已经不仅只是增加企业开会效率的工具,更是为企业带来的全场景智能协作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真正的降本增效。
3、多重守护 从信息安全到用户健康
如今,智能协作已成为企业高效运转的核心引擎,但随着数据在会议中高频流转,安全风险如影随形。
IDC在报告中就指出,如今私有云会议正在持续向政府、金融、央国企等对数据安全、合规性和定制化需求更为严苛的行业渗透。
对于这些行业而言,会议的内容往往涉及国家、政府机构和公众的核心利益,一旦被恶意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这使得安全防护从“可选配置”跃升为“必选项目”。
而构筑安全可信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正是华为自诞生之初便深刻于企业基因的承诺。访谈中顾雪军就介绍了华为在安全方面的三层防护:
●攻不破:依托自身的硬件底座和平台,华为通过芯片到操作系统,以及中间的传输环节,共同构建起一套端对端的纵向安全防护体系,可以有效抵御外来的攻击;
●得不到:所有在硬件上的数据华为都采取了加密保存的方式,防止数据在不同进程间传递时被非法窃取或篡改,即使数据在传输途中被截获,没有解密密钥也无法获取其中的内容;
●赖不掉:华为创新的音视频水印可信溯源技术,相当于给每一道数据都烙上防篡改伪造的加密隐形防伪码,还能抵御空气信道攻击,任何泄露的数据都能快速溯源定位到泄漏者。
而在信息安全之外,华为也关注到了用户的人身安全和环境安全。“安全这个词儿,不只是“系统层面”的网络安全security,更包括用户健康层面的人身安全(safety)。”
在用眼健康方面,华为的产品在防近视、抗菌、电磁防护等关键维度通过了德国莱茵TÜV硬件级低蓝光认证和德国莱茵TÜV眼部舒适度认证,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需担忧潜在健康隐患。
与此同时,华为智能协作始终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包装与回收体系,每一个环节都贯彻绿色发展思路。通过采用可再生材料、优化生产流程中的能源消耗等方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据顾雪军透露,相较于前一代产品,新一代产品的整体重量降低23%,并获得中国十环、欧盟RoHS等认证。将企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融合,华为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为守护地球献出了一份力量。
结语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言,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任何企业得以生存,都是因为它满足了社会某一方面的需要,实现了某种特殊的社会目的。在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华为从未停歇,其深知科技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商业成功,更在于担当起社会进步的责任。
“作为科技企业,我们肩负的责任感是持续地把我们的创新的科技产品带给社会大众,”在访谈的最后,顾雪军说到“华为智能协作希望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和产业界的朋友一起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进步。”
从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全局视角来看,智能协作已成为撬动产业效能的核心杠杆。其价值的深度释放,本质上离不开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
随着面向更广泛垂直场景的智能协作解决方案日渐成熟并落地应用,我们看到华为智能协作正与众多合作伙伴深度联动,聚焦各领域普遍存在的协作痛点,探索针对性的破解之道。这种从技术创新到实际产业效能的转化过程,极具关注价值。而这一切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人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都能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进步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