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北京西二旗地铁站。大学生李薇手指划过手机屏幕,那个代表DeepSeek的蓝色立方体图标被拖进卸载区,整个过程不到一秒。与此同时,在上海陆家嘴写字楼的茶水间,产品经理张涛正用QQ浏览器侧边栏AI插件查询股价波动,屏幕下方还悬浮着微信对话框。他们都曾是DeepSeek的忠实用户,但现在选择了不同的路径。
2025年6月,QuestMobile一组数据在科技圈引发震动:曾被誉为“中国版Perplexity”的AI搜索应用DeepSeek月活用户从3月1936万骤降至1629万。短短三个月,超过三百万用户集体“消失”。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用户并非放弃了AI搜索,只是抛弃了独立应用的入口形式。
用户迁徙图鉴:藏在浏览器里的新大陆
当行业分析师们还在争论“谁将成为下一个DeepSeek杀手”时,真实的用户流向图已经清晰浮现。根据QuestMobile对5月流失用户的追踪地图显示:
56%流向百度搜索——升级后的搜索框化身智能问答入口,输入内容时AI结果实时联动呈现; 42%涌向QQ浏览器——有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季发现,其AI志愿预测功能准确率高达87%; 39.4%选择字节系豆包——小红书博主陈琳通过测试发现,用豆包生成30条笔记内容仅需15分钟; 另有近三成用户分流至阿里夸克,一位杭州跨境电商运营表示:“商品说明书拍照即时翻译+摘要功能拯救了我的工作效率。”
这些数字揭开一个简单事实:用户从未拒绝AI能力,拒绝的只是多余的操作步骤。“当我在微信聊天时需要确认某个历史事件日期,不可能专门退出打开另一个应用。”一位00后用户在调研中坦言,“QQ浏览器侧滑调出Qbot的速度,足够我问五个问题。”
插件洪流:255%增速背后的“无感革命”
独立应用下滑曲线与插件生态的爆发增长形成刺眼对比:
百度智能搜索插件渗透率达42%,用户点击搜索框即触发AI问答,无需页面跳转;
QQ浏览器Qbot上半年增速255.2%,高考期间单日咨询量突破800万次;
豆包在国产手机渗透率超10%,“小红书文案10秒生成”成为内容创作者的标配工具。
这场静默迁移的本质,是用户对效率的终极投票。当DeepSeek用户仍在经历“点击图标-等待加载-输入问题-获取结果”的四步流程时,插件使用者已完成需求闭环:视频看到疑惑处点击“AI搜”,文档编辑卡壳时唤醒“智能续写”,购物比价直接获取“全网评测摘要”。
一位互联网产品总监在匿名访谈中比喻:“独立应用像专业工具箱,需要专门打开;插件则是嵌入生活场景的空气开关,看不见却触手可及。”
为什么用户不再安装独立AI应用?
场景碎片化正在重塑搜索本质。传统搜索是计划性行为(“我需要查资料”),而当代AI搜索泛化为瞬时反应(“这个术语什么意思?”)。当思考与行动被压缩至秒级响应,多一次界面跳转就是体验灾难。
底层技术同质化加速入口竞争。2025年初,百度、QQ浏览器相继宣布接入DeepSeek R1引擎,豆包则整合自研“云雀”架构。当模型能力边界逐渐模糊,决胜关键变为:“谁离用户当前操作场景更近?”
工具终极形态是自我消解。如同电灯开关无需展示发电原理,理想AI状态是实现“需求萌生-结果呈现”的无痕闭环。插件通过轻量化实现“即用即走”,而独立应用的启动成本日益成为用户难以忍受的摩擦点。
DeepSeek的技术胜利与入口困局
吊诡的是,用户流失并不等同于技术失败。在技术前线:
百度搜索2025年全面整合DeepSeek模型,后者技术覆盖间接突破4亿用户;
多家MCN机构测试显示,用DeepSeek R1批量生成营销文案效率提升6倍;
SuperCLUE中文大模型评测中,DeepSeek R1以82.29分超越GPT-4,古诗词解析等本土场景表现突出。
问题症结在于价值传递链的重构。“当AI能力成为基础资源,掌握用户场景的管道商比技术提供商更具触点优势。”某风投机构合伙人在行业闭门会中指出。独立应用曾是技术展示的最佳窗口,但当AI深度融入生活肌理时,窗口本身却成了隔离墙。用户宁可选择“一键可达的80分方案”,也不愿为“跳转等待的满分体验”付出额外成本。
未来战场:插件生态的“场景竞速赛”
这场静默迁徙揭示了AI落地的底层逻辑变迁:
手机预装助手全球装机超5亿,但平均月活不足10%——因功能脱离真实需求场景;
74.5%的嵌入式AI工具保持增长,同期67.4%独立应用陷入负增长;
AI搜索总规模达6.85亿月活,插件贡献超六成流量。
未来竞争维度已然清晰:
高频场景的寄生能力QQ浏览器锚定升学季,豆包吃透内容创作,夸克抢占办公场景。离开具体场景的AI如同无根浮萍。
工作流嵌套深度百度智能搜索实现“输入即结果”的1.8步体验;传统独立应用仍需4步操作。三步之差,用户差之千里。
生态卡位的精准度微信AI搜索使用率仅14.9%,因混合快速问答与深度检索导致认知混淆;反观微博将AI搜索嵌入热搜页面,相关功能月活暴涨47%。
尾声:消失的不是用户,是多余的屏障
深夜十一点,李薇在寝室用QQ浏览器整理毕业论文资料,侧边栏Qbot正在解析复杂的统计模型。同一时刻,在上海的张涛通过百度智能搜索核对财报数据,屏幕右下角还闪烁着未读的工作消息。他们都没意识到,自己使用的仍是DeepSeek的技术内核。
这场用户大迁徙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AI发展的终极悖论:最成功的智能工具,恰恰让人感受不到工具的存在。当业界惊叹Qbot 255%的增速、百度插件42%的渗透率时,实质不过是人类选择最短路径的本能反应。用户从未抵触DeepSeek的答案质量,抵触的只是获取答案的曲折过程。
技术创新再耀眼,若未能融入人类行为本能,终将被更无形的方案替代。DeepSeek的用户流失不是技术败退,而是场景进化的必然——真正的AI战争胜负,早已不在实验室的参数表中,而在每次滑动屏幕时那0.1秒的效率角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