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果短剧,这颗在互联网娱乐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快速汲取前辈的经验,力求突破自我。
近日,有消息传出,红果短剧正在进行一项全新的功能测试——短剧打标。这项功能旨在根据短剧的收藏量、点赞量、评论量等维度,对表现优秀的作品进行标签化管理。比如,短剧《亲爱的,我要结婚了》被打上了“点赞破100万”标签,而《朕与她》则被标注为“评论破5万”。这种标签不仅仅是简单的标识,还是用户进入类似内容的入口,一键即可浏览更多相关作品。
对于熟悉B站等平台的用户来说,这一功能并不陌生。通过这种方式,红果短剧显然希望在热度值和播放量之外,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加有效的筛选方式。毕竟,相较于播放量,收藏、点赞和评论等数据能更真实地反映短剧的市场表现,进而有效降低用户在选择内容时的决策成本。此外,这一举措也能促使创作者从“博眼球”的创作思路转向“留住用户”的方向,推动平台内容质量的提升。
然而,考虑到用户普遍的从众心理,榜单和标签体系无疑会加剧头部短剧的虹吸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早在今年4月,红果短剧就已对热度值进行过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取消了热度值的上限,并调整了统计口径。此举直接导致了多个头部剧集热度值的激增。
对于这些爆款短剧,红果短剧显然毫不吝啬地为其制造话题。根据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6日,平台已有17部短剧的播放量突破了10亿大关,而在7月初,红果短剧还迎来了首部突破10亿播放量和超1亿热度值的短剧《念念有词》。这似乎表明,红果短剧有意将更多资源集中在头部内容上,因为它们能为平台带来更直接、显著的收益。
尽管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红果短剧的月活跃用户数在2025年5月已经突破了1.99亿,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但腾讯、小红书等平台逐步涉足短剧市场,仍然给红果短剧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其用户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这意味着平台未来的增长动力可能会受到限制。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除了用户规模,平台的爆款数量也是衡量其实力的重要指标。短剧用户的“用脚投票”特性非常明显,这使得单一平台的忠诚度相对较低。因此,红果短剧要突破瓶颈,关键在于通过持续不断地打造“红果短剧=爆款”的品牌认知。只有这样,平台才能不再单纯依赖字节系生态流量,而是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更进一步,随着用户增长速度的放缓,红果短剧面临的广告变现空间也逐渐逼近天花板。因此,平台亟需思考如何开辟新的商业空间。近期,红果短剧已经开始测试图文社区和短视频功能,或许正是在为此做准备。尽管付费短剧的热度有所回落,但短剧投流的规模依然在扩张。据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5年,微短剧的投流规模将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28%。这不仅反映了端原生模式的爆发性增长,也表明免费短剧的投流规模正在稳步增长。
对于曝光量不缺的头部片方而言,可能对红果短剧的付费买流量兴趣不大,但对于非头部内容创作者,付费购买流量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方式。这些创作者不仅是流量的生产者,也可以成为广告的主力军。
随着短剧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厂牌运营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片方开始在红果短剧平台上经营自己的厂牌,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独特的竞争壁垒。显然,这也是红果短剧寻求突破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推动流量向头部内容倾斜的过程中,平台需要警惕数据失真的问题,防止黑灰产通过虚假互动制造“伪爆款”,让标签和榜单体系沦为流量游戏的工具。同时,如何避免过度聚焦数据,导致小众创新题材的边缘化,也是平台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毕竟,红果短剧的真正目标是打造一个“短剧帝国”,而这一目标的基石不仅仅是算法和数据,更在于让更多元的故事得以茁壮成长。热度值、播放量和点赞数虽然能够量化,但它们绝不是衡量内容质量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