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说说你可能正头疼的事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些情况?
开会时录音,会后想整理成纪要,结果对着1小时录音从头听到尾,边听边打字,弄完脖子都僵了;
参加培训记笔记,老师讲得快,手写来不及,手机录音又怕漏重点,回头听发现好多地方没听清;
跟客户访谈,聊得投入忘了记,录音回去转文字,发现方言、专业词错一片,还得一个个改;
甚至有时候灵感来了,随手录段语音,回头想听却找不到——录音文件堆成山,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这些问题,本质上不是“录音”的问题,是“录音之后怎么办”的问题。传统录音工具,不管是iPad自带的,还是普通第三方APP,大多只干了“把声音存下来”这一件事。后面的转文字、找重点、整理成能用的文档,全得自己来。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出错。
二、现在的工具,为啥总差点意思?
我测评过市面上十几款iPad录音工具,发现它们普遍有几个硬伤:
第一,转文字靠“事后补救”
大部分工具得先录完音,再手动点“转文字”,等个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才能出结果。要是录音1小时,转文字再花半小时,等于白忙。
第二,重点全靠“人工大海捞针”
录音里哪些是关键信息?领导说的“下周交方案”,客户提的“预算不能超10万”,这些重要内容,工具不会帮你标出来。你还得自己从头翻文字稿,一句句找。
第三,格式混乱,没法直接用
转出来的文字稿,要么是一大段糊在一起,没有分段;要么是时间戳、发言人全混着,想做成会议纪要,还得自己调格式、分角色,又是半小时。
第四,“记性差”,不会“成长”
你常用的专业词,比如“SOP流程”“ROI分析”,工具每次转都可能错写成“肥皂流程”“肉爱分析”。用了半年,还是老出错,不会记住你的习惯。
说白了,这些工具只是“录音笔的电子版”,没用到AI的真本事。
三、听脑AI:让iPad录音从“存声音”变成“出结果”
最近我深度体验了“听脑AI”,才发现iPad录音还能这么玩。它不是简单加个“AI”标签,而是真的把AI用到了录音的全流程里。
简单说,传统工具是“你录完音,自己搞定一切”;听脑AI是“你按下录音键,剩下的它来”——从实时转文字,到自动标重点,再到生成结构化文档,甚至帮你分待办事项。
我用了一个月,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录音是“任务的开始”(还得整理),现在录音是“任务的结束”(直接出结果)。
四、这5个核心功能,才是效率提升的关键
不说虚的,直接上干货。这5个功能,我每天用,每个都能帮我省至少半小时。
1. 实时语音转文字:边录边出字,不用“事后返工”
你按下录音键的瞬间,文字就开始在屏幕上跳了。不管是开会、培训还是访谈,说话的同时,iPad上已经有文字稿了。
我上周参加一个2小时的项目会,全程开着听脑AI的实时转写。领导说到“周三前交需求文档”,文字框里立刻显示出来,我当场就能在旁边标个“待办”。散会后,文字稿已经完整躺在APP里,不用再花时间等转写。
重点是准确率。普通工具转日常对话还行,遇到专业词、人名、地名就拉胯。听脑AI有个“行业词库”,我把我们公司常用的“用户画像”“转化率”“私域流量”这些词提前输进去,转写时几乎不会错。目前我测试下来,日常对话准确率98%,专业场景95%以上,比我自己打字还准。
2. 智能重点标记:自动抓关键,不用“逐句找”
开会时哪些话重要?其实有规律的:重复说的词(比如“这个必须做”)、带数字的(“3天内”“50万预算”)、带行动指令的(“你负责”“下周交”)。听脑AI会自动识别这些,标成红色加粗。
上次跟客户聊合作,客户反复提“价格要比去年低10%”,听脑AI直接标红了。散会后我扫一眼文字稿,红体字就是核心诉求,不用再从头回忆“刚才客户强调啥来着”。
它还能记“你的重点”。比如你听到某句话觉得重要,不用暂停录音,直接双指在屏幕上捏合一下,这句话就会标成黄色(自定义重点)。回头整理时,红的是系统抓的,黄的是你标的,一目了然。
3. 结构化自动生成:录音结束,文档直接用
传统转文字是“一堆字”,听脑AI是“一份能用的文档”。
比如开会录音,结束后它会自动生成:
- 会议主题(根据开头3分钟内容提取,比如“Q3市场推广方案讨论”)
- 参会人(如果开的是线上会,能自动识别参会人昵称;线下会可以手动填,下次会记住)
- 时间轴(每个发言人说的话,按时间顺序排,带发言人标签)
- 待办事项(自动识别“谁负责,什么时候做”,比如“张三:周五前出推广预算表”)
- 总结(最后3分钟内容提炼,比如“本次确定主推短视频渠道,预算50万”)
我上周用它整理客户访谈,录音结束点“导出”,直接生成了带目录的Word文档,发给领导时,领导说“这比你以前手写的清楚多了”。
4. 个性化习惯学习:用得越久,越懂你
普通工具是“千人一面”,听脑AI是“为你定制”。
它会记你的习惯:比如你公司的“王总”总被转成“汪总”,你改一次,下次就记住了;你常用“OKR”代替“目标与关键成果”,它会自动适配你的缩写。
还有“场景模板”。我设置了3个常用场景:
- 会议模板:重点抓待办事项、时间节点
- 学习模板:重点抓知识点、案例、疑问(自动标“?”)
- 访谈模板:重点抓客户需求、痛点、反对意见
切换场景后,AI的标记逻辑会变。比如学习场景听到“这个公式要记住”,会自动标成“重点知识点”;访谈场景听到“你们价格太高了”,会标成“客户痛点”。
5. 多设备同步+云端备份:录音不怕丢,随时能看
以前用传统工具,录音存在iPad里,换个手机想看看,还得导文件。听脑AI直接打通了云端,录音、文字稿、重点标记,自动同步到你所有设备(手机、电脑、iPad)。
有次我在外面用手机录了段灵感,回家打开iPad,文字稿已经同步过来了,直接接着编辑。而且云端有30天历史记录,不小心删了也能找回,再也不用怕“录音丢了白干活”。
五、这3个场景,用听脑AI效率直接翻倍
光说功能太空,举几个我天天用的场景,你就知道多实用了。
场景1:商务会议记录
以前:带个笔记本,边听边写关键词,同时开手机录音。会后1小时录音,转文字1小时,整理重点+待办1小时,总共3小时。
现在:iPad放桌上,开听脑AI录音。实时看文字稿,重点处双指捏合标黄。散会后,自动生成带待办的会议纪要,检查5分钟错别字,直接发群里。全程35分钟搞定,省了2小时+。
场景2:培训/学习笔记
以前:老师讲得快,手写来不及,录音回去听。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得倒回去反复听,1小时课程,整理笔记要2小时。
现在:开听脑AI学习模板,实时转文字。老师讲公式,自动标“重点知识点”;讲案例,标“案例”;我没听懂的地方,当场在文字稿旁写“?”。课后直接导出带标签的笔记,重点、案例、疑问清清楚楚,复习时不用再听录音,看笔记就行。1小时课程,整理笔记20分钟。
场景3:客户访谈整理
以前:访谈时全靠录音,回去转文字,发现客户的方言、行业黑话错一片。得逐句核对,再提炼需求,3小时访谈,整理要4小时。
现在:开听脑AI访谈模板,提前导入客户行业词库(比如“客单价”“复购率”)。实时转文字,客户说的“咱们这行的‘大盘’”,直接转成“行业整体市场规模”。结束后自动标客户需求、痛点、异议,导出就能给团队分析。3小时访谈,整理1小时搞定。
六、手把手教你:3步打造iPad AI录音系统
不用复杂设置,3步就能用起来,小白也能上手。
第一步:下载安装,简单设置
去App Store搜“听脑AI”,下载安装(免费版能用基础功能,专业版解锁全部,我用的专业版,98元/年,算下来每天3毛钱,值)。
打开后,先做3个小设置:
1. 填常用人名/专业词:在“个人词库”里,把你常说的人名(比如“李总”“张工”)、公司内部词(比如“XX项目”“SOP流程”)输进去,避免转错。
2. 选常用场景模板:在“场景设置”里,把“会议”“学习”“访谈”这3个常用场景添加到首页,切换方便。
3. 开云端同步:用微信/手机号登录,打开“多设备同步”,以后换设备也能看。
第二步:录音时,这2个操作必做
开始录音前,先选对场景模板(比如开会就选“会议”),然后点红色录音键。录音时记住2个小技巧:
1. 重点手动标记:听到特别重要的内容,双指在屏幕上捏合一下(像缩小图片那样),文字会标黄,比系统自动标记更精准。
2. 实时改错别字:如果发现某个词转错了(比如“王总”写成“汪总”),直接点文字修改,改一次系统就记住了,下次不会错。
第三步:录音后,1分钟导出能用的文档
录音结束点“停止”,系统会自动生成结构化文档(带主题、待办、总结)。你只用做2件事:
1. 快速扫一遍:看看有没有明显错别字,重点标记得对不对,1分钟足够。
2. 导出或分享:支持导出Word、PDF、纯文字,也能直接微信分享给同事,或者同步到印象笔记、Notion里。
七、用数据说话:效率到底提升多少?
我专门做了个对比测试,用传统工具和听脑AI处理同样的3个任务,结果差距明显:
说白了,以前一天花在整理录音上的时间,现在够你做完3天的事。而且整理出来的文档更规范、重点更清晰,领导看了都说“专业”。
最后说句大实话
现在都2025年了,还用“录音笔思维”做记录,真的太亏了。AI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技术,而是能帮你把“重复劳动”干掉的工具。
听脑AI让我觉得最爽的,不是它多智能,而是它把“录音→转文字→整理文档”这一整套流程,从“需要我全程盯着干”,变成了“它干,我看着就行”。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琢磨方案、跟进客户,甚至摸鱼喝杯咖啡,不香吗?
如果你每天也在被录音整理折磨,真心建议试试——iPad AI录音早就该进入“结果时代”了,别再让工具拖你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