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佳蔓
编辑|杨勇
来源 | 氢消费出品
ID | HQingXiaoFei
当运动相机的战场从极限运动圈杀进普通人工作室,当“专业设备”的标签被“全民创作神器”取代,“火焰底下”是消费逻辑的深层重构。
2024年,运动相机市场正经历一场从“技术参数竞赛”到“生态闭环构建”的范式转移,而大疆Action 5的爆红,恰是一个缩影。
从“挑战者”到“共生者”,大疆与影石如何重构运动相机生态?AI剪辑+防抖革命,大疆Action 5如何重新定义“创作自由”?
“竞合”新开一局?
从“死磕对手”到“生态共生”
2024年7月,Insta360影石创始人刘靖康在朋友圈的一句“尊重大疆”,打翻了运动相机行业“挑战者必贬龙头”的固有剧本。这家以全景相机起家的企业,非但没有对大疆发起攻击,反而以“马拉松领跑者”的比喻,将竞争关系转化为“共生动力”。
仅仅两个月以后,大疆便被曝将推出消费级全景相机DJI Osmo 360,其紧凑机身与1950mAh电池设计,直指市场主流产品的痛点。
这“好”一场“致敬与反击”的互动,本质是行业从零和博弈转到了“增量共创”。
当运动相机的用户从硬核玩家扩散至全民创作者,当市场增量不再依赖单一产品性能。企业开始意识到,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参数碾压,而是如何通过场景渗透、技术普惠与情感连接,构建“设备-内容-社交”的闭环生态。
而大疆与影石的“竞合”,正是这一逻辑的注脚。前者用无人机技术反哺运动相机,后者以全景影像能力拓展创作边界,看似对立,实则共同推动行业从“工具竞赛”迈向“生态战争”。
运动相机的进化史,是一部“去专业化”的革命史。以大疆Osmo Action 5 Pro为例,其1/1.3英寸传感器、4K/120fps视频与155°超广角,已达到专业摄影设备水准,但真正让它破圈的,是AI技术与防抖算法对创作门槛的“降维打击”。
Action 5 Pro的AI自动取景功能,能精准捕捉滑雪腾空、山地车速降等动态瞬间,并自动生成10秒短视频,这一功能直击传统运动相机的痛点。
74%的抖音用户曾因后期制作复杂放弃创作,而“一键出片”模式,将创作门槛从“技术操作”降为“记录冲动”。当用户无需学习运镜、剪辑,只需按下快门,运动相机便从“专业工具”变为“生活记录仪”。
RockSteady 3.0增稳技术配合地平线校正,使Action 5 Pro在越野摩托、速降滑雪等极端场景下,画面稳定性堪比专业稳定器。这种“物理防抖+算法优化”的双保险,让普通用户无需苦练运镜技巧,也能拍出电影级画面。当“拍得稳”成为刚需,技术普惠便从“加分项”变为“必选项”。
Action 5 Pro的模块化设计(磁吸快拆、裸机10米防水、耐低温电池)与配件生态(潜水计、GPS遥控器、多功能充电手柄),使其能无缝切换潜水、骑行、滑雪、旅行等场景。
这种“一机多用”特性,精准击中了全民创作时代“轻量化、高频次”的需求,用户不再为不同场景购买多台设备,而是通过配件组合实现功能扩展,单台设备的使用频次提升3倍以上。
当运动相机从“极限运动专属”变为“生活场景全能王”,其市场边界被彻底打破。潜水爱好者用它记录珊瑚礁,旅行博主用它拍摄Vlog,甚至家庭用户也用它记录孩子成长。
场景的泛化,也让运动相机从“小众玩具”进化为“大众创作入口”。
大疆的“技术普惠”策略,本质是在红海市场中开辟蓝海。当竞争对手仍在卷参数、拼价格时,大疆通过AI剪辑、防抖算法、场景适配构建起“技术-体验-场景”的护城河。这种策略符合《蓝海战略》中“价值创新”的核心逻辑:不是与对手争夺现有需求,而是创造并满足未被表达的需求——用户从未想过“运动相机能如此简单”,而大疆用技术将其变为现实。
大疆Action 5的爆红,证明了,在技术泛滥的时代,真正能打动用户的,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温暖的创作自由。
用户共创:危机中长出的“品牌藤蔓”
2025年,一只“偷走”大疆Action 4的土拨鼠意外冲上热搜。当用户焦急询问设备丢失时,客服一句“建议用铲子刨”的幽默回应,瞬间点燃全网二创狂欢。
有人制作土拨鼠“偷相机”的动画短片,有人模仿客服语气写段子,甚至有网友发起“帮土拨鼠找相机”的趣味活动。
这场由危机引发的传播风暴,暴露出传统品牌沟通的短板:机械化的客服话术,往往将用户情绪推向对立面。
而大疆的“玩梗式互动”,却将意外转化为品牌曝光的契机——事件期间,Action 4的搜索量激增200%,相关二创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
这种转变背后,是品牌角色的重构:从“内容生产者”变为“内容平台”,从“单向输出”转向“用户共创”。
当用户愿意为品牌“玩梗”、为产品“二创”,运动相机便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承载情感与社交的“文化符号”,用户购买的不仅是设备,更是参与品牌故事的权利。
场景渗透从“极限战场”到“生活剧场”。曾几何时,它是极限运动者的专属装备,记录滑雪腾空、攀岩瞬间的“硬核玩具”;而今,它的镜头已对准广场舞的欢快、校园生活的琐碎、旅行途中的风景。银发族用Action 5拍摄广场舞排练,学生群体用它记录运动会、毕业旅行。
当运动相机从“极限装备”变为“生活仪式感载体”,其市场边界被彻底打破。
同时在Mimo App中内置水下色彩还原、实况导出等实用功能,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拍出专业级画面。运动相机的价值,不在于参数多华丽,而在于能否帮助用户记录生活中的“高光时刻”,当设备成为“社交货币”,用户自然愿意为它买单。
运动相机与无人机的用户高度重叠,他们都是户外创作者,追求“第一视角”与“空中视角”的互补。
技术上也存在天然的契合点:无人机提供宏观视野,运动相机捕捉微观细节。影石通过无人机拓展“全景+空中”的创作维度,大疆通过全景相机完善“地面+360°”的视角覆盖,二者形成“设备矩阵”效应,用户为获得更丰富的创作视角,可能同时购买无人机与全景相机,从而推动行业规模从2024年的314亿元向2027年的513亿元跃迁。
这也验证了《长尾理论》的预言:当运动相机的使用场景从极限运动扩展到生活记录、旅行分享、社交娱乐等长尾需求时,市场总量将呈指数级增长。
此时,企业竞争的重点不再是争夺头部用户,而是通过生态共建满足长尾需求。大疆与影石的“竞合”,本质是共同激活“沉默的大多数”,让运动相机从“小众玩具”变为“全民创作工具”。
从“技术跟随”到“全球领跑”的产业跃迁
政策居然是这场跃迁的“幕后推手”?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密集出台,推动关键元件国产化提速。以联创电子为例,其光学镜头业务营收年增速达34%,为大疆、影石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核心部件。如今,中国厂商已掌控全球70%的运动相机供应链,从传感器、芯片到算法,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制造从“代工”向“创新”转型的缩影。
技术破壁也从“参数竞赛”到了“体验革命”。大疆Action 5 Pro的续航比前代提升50%,支持20分钟快充至50%,彻底解决了户外创作者的“电量焦虑”;影石Insta360 X5的360°全景拍摄,通过AI自动取景消除自拍杆,让用户无需学习运镜就能拍出专业级画面。
这些“微创新”看似不起眼,却直击用户痛点。续航与易用性,正是用户购买运动相机的核心决策因素。
技术,终于回归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当中国厂商掌控供应链、定义用户体验时,全球市场的规则也在悄然改变。大疆的RockSteady防抖技术、影石的AI剪辑算法,已成为行业标杆;而“磁吸快拆”“裸机防水”等设计,正被GoPro等国际品牌模仿。这种“技术输出”,标志着中国智造从“市场跟随者”向“标准制定者”转型。
当全球70%的运动相机由中国企业生产时,话语权已从“价格竞争”升级为“规则制定”。
结语
运动相机的终极形态,是“无感化创作”。
从Insta360影石“致敬大疆”的表态,到大疆用全景相机“反击”的行动,运动相机行业的竞争逻辑已彻底改变。
技术参数不再是唯一战场,场景渗透、生态共建与用户体验成为新赛点。
当大疆Action 5 Pro能拍出银河细节,当影石X5的AI剪辑让“小白”秒变导演,当土拨鼠事件证明“玩梗”比“严肃营销”更有效时,一个真相愈发清晰,运动相机的终极形态,不是更专业的设备,而是“无感化创作”。
用户无需学习技术,无需纠结参数,只需按下快门,设备便能自动完成从拍摄到分享的全流程。
这种“无感化”背后,是中国智造对“技术服务于人”的深刻理解,也是运动相机从“工具”向“生活方式”跃迁的必然结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