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厦门海天码头,“地中海阿努莎三号”货轮满载着中国制造的服装鞋服等鸣笛启航。这艘年轻的“丝路海运”命名航线船舶,见证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往来的蓬勃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丝路海运”命名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突破2万艘次。
“丝路海运”已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本报记者 黄嵘 摄)
作为中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平台,“丝路海运”自2018年开行以来,构建起强大的航线网络及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深受全球外贸企业信赖。“丝路海运”平台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开通石材等特色散杂货航线,实现多元化物流服务。截至7月底,散杂货航线已开行476艘次、高效装卸货2793.64万吨,实现港口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丝路海运’已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表示:“经厦门港‘丝路海运’航线出口的热门商品,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从常见的服装鞋帽,到近年来热销的电线电缆及新能源产品,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从这里走向世界。”
为了丰富“丝路海运”出海网络,厦门海关深度应用数字口岸平台,动态掌握船名、靠泊泊位、抵离港时间等通关信息,优化船舶登临作业模式,实行365天24小时船舶通关服务。
数字
截至7月底,全国128条“丝路海运”命名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达20293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91.96万标箱,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7座港口。
其中,厦门港作为核心枢纽和始发港,61条命名航线累计开行13029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66.15万标箱。
(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余明霞 康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