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电缆(如 AA8000 系列)因性价比高、轻量化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但受材料特性和使用条件影响,常见故障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一、导体氧化与接触不良(最常见故障)
1. 氧化层导致的电阻增大
铝合金(含铝、铜、铁等元素)表面易形成致密氧化膜(Al₂O₃),其电阻率极高(约 10¹⁴Ω・cm)。若接头处理不当(如未去除氧化膜),氧化膜会导致接触电阻骤增(正常接头电阻<50μΩ,氧化后可达数百 μΩ),运行时发热(温度超过 70℃),甚至引发绝缘老化、短路。
典型场景:端子压接前未用专用钢丝刷清除氧化层,或未涂覆抗氧化剂(如导电膏)。
1. 电化学腐蚀(异种金属接触)
铝合金与铜端子直接连接时,因电极电位差(铝为 - 1.66V,铜为 + 0.34V),潮湿环境中会发生电化学腐蚀(铝合金被加速氧化),3~6 个月可能出现接头松动、过热跳闸。
错误案例:用纯铜端子直接压接铝合金导体,未采用铜铝过渡端子(如 ATTT 型)。
二、机械损伤与结构缺陷
1. 弯曲过度导致导体断裂
铝合金的延伸率(约 15%)低于铜(30%),若敷设时弯曲半径过小(如≤6 倍电缆直径),导体易产生塑性变形,长期振动(如电机附近)会导致局部疲劳断裂。
常见场景:电缆在穿管时强行弯曲,或频繁移动的设备(如行车)用铝合金电缆未预留缓冲长度。
1. 铠装层或护套破损
钢带铠装(如 YJLHV₂₂)若施工时被石块挤压,可能出现钢带翘曲,刺破内护套,导致水汽侵入腐蚀导体。
非铠装电缆(如 YJLHV)在户外敷设时,若被紫外线长期照射(未加防护),护套(PE 或 PVC)会老化开裂,失去防水性。
三、过载与散热不良
1. 长期过载导致绝缘老化
铝合金的载流量比同截面铜缆低 15%~20%(如 10mm² 铝合金载流量约 45A,铜缆约 55A)。若按铜缆载流量选型(如用 10mm² 铝合金带 55A 负荷),会导致长期过载,绝缘层(XLPE)在高温(超过 90℃)下加速老化(寿命缩短 50%)。
误区:认为 “铝合金电缆可直接替代同截面铜缆”,忽视载流量差异。
1. 散热条件差加剧过热
穿管敷设时若同管电缆数量过多(如 4 根以上),或埋地时土壤压实度不够(形成气隙影响散热),会导致电缆散热效率下降,即使未过载也可能因热量积聚引发故障。
四、环境因素影响
1. 高温与低温环境失效
高温(>70℃):XLPE 绝缘虽耐 90℃,但铝合金在高温下氧化速度加快,接头处氧化膜增厚,电阻持续上升。
低温(<-20℃):铝合金脆性增加,弯曲时易出现裂纹(如北方冬季户外敷设未预热)。
1. 腐蚀性环境侵蚀
沿海地区(高盐雾):护套若为 PVC(耐盐雾性差),3~5 年可能出现护套穿孔,氯离子侵入腐蚀导体。
化工车间(酸碱雾):未选用耐酸碱护套(如 EPDM)的铝合金电缆,护套会被腐蚀溶解,导致导体裸露。
五、制造工艺缺陷(劣质产品)
1. 导体纯度不足
劣质铝合金电缆可能掺加过多杂质(如铁、硅),导致导电率下降(标准要求≥61% IACS,劣质品可能<55%),运行时线损增大、发热严重。
2. 绝缘层偏心或气泡
挤出工艺不良会导致绝缘层厚度不均(偏差>10%),薄处易被击穿;绝缘层内的气泡在高压下(如 1kV 系统)会引发局部放电,缩短寿命。
六、故障预防关键措施
1. 接头处理规范:用专用模具压接,压接前去除氧化层并涂抗氧化剂,优先用铜铝过渡端子。
2. 合理选型:按铝合金载流量降级选型(如铜缆 10mm²,铝合金选 16mm²),避免过载。
3. 敷设保护:弯曲半径≥10 倍电缆直径,户外加遮阳罩,腐蚀环境选耐候护套。
通过针对性预防,可大幅降低铝合金电缆故障概率,其性价比优势才能有效发挥。
电缆宝小编提醒,避免这些故障,既需要在选型时认准合规厂家的优质产品,也离不开规范的安装施工和日常运维,这样才能让铝合金电缆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