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研究新突破:第二大风险基因BIN1如何操控“tau蛋白”引发阿尔茨海默病?(ad实验)

AD研究新突破:第二大风险基因BIN1如何操控“tau蛋白”引发阿尔茨海默病?(ad实验)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这个让无数家庭谈之色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近年来,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一个名为BIN1的基因逐渐进入视野,成为继APOE之后最受关注的AD遗传风险因子之一。2025年5月发表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最新综述“BIN1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tau connection”揭示:BIN1作为AD第二大遗传风险因子,通过直接调控tau蛋白病理,驱动疾病进程。这一发现或将颠覆传统认知,为AD治疗开辟新方向。

一、BIN1是谁?为何被称为AD的“二号通缉犯”?

基因定位:全基因组研究(GWAS)锁定BIN1是仅次于APOE的AD最强风险基因(OR=1.16, P=6.1×10⁻¹¹⁵)。

多面手蛋白:BIN1调控细胞内吞、囊泡运输和细胞骨架动态,在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广泛表达。

复杂身份:存在16种亚型,其中脑特异性亚型(Isoform 1)在神经元中表达,与AD病理直接相关。

神经元专属:异构体1(BIN1 iso1)富含CLAP结构域,特异性表达于神经元,尤其在突触部位富集。

胶质细胞主力:异构体9(BIN1 iso9)广泛表达于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与AD脑内的炎症反应可能相关。

肌肉特供:异构体8(BIN1 iso8)则主要在骨骼肌中表达,这也解释了为何BIN1突变会导致肌肉疾病(如中央核肌病)。

BIN1亚型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

这种“细胞特异性”表达模式为AD的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AD患者脑内神经元中的 BIN1 iso1 表达下降,而少突胶质细胞中的 BIN1 iso9 表达上升,这种“此消彼长”可能打破突触稳态,促进tau蛋白异常聚集。

二、突触dys function:BIN1的“主战场”

突触是神经元交流的“驿站”,也是AD最早受损的区域之一。BIN1通过调控内吞作用细胞骨架动态,在突触功能中扮演核心角色:

突触囊泡循环:在突触前膜,BIN1通过BAR结构域感知膜曲率,与动力蛋白(dynamin)、网格蛋白(clathrin)等合作,介导突触囊泡的内吞和再循环。敲除BIN1的小鼠表现出突触前囊泡释放减少,空间记忆受损。

树突棘塑形:在突触后膜,BIN1通过调节肌动蛋白骨架和回收内体,维持树突棘的形态和功能。敲低BIN1会导致树突棘头部增大、蘑菇状棘减少,突触可塑性受损。

钙离子通道调控:BIN1还与L型钙离子通道(LVGCCs)相互作用,调控神经元兴奋性。BIN1 缺失的人类神经元表现出LVGCCs过度激活,突触活动异常。

这些发现提示,BIN1的功能紊乱可能通过破坏突触传递和可塑性,成为AD认知障碍的“导火索”。

三、BIN1与tau蛋白的“致命纠缠”

传统AD研究聚焦β淀粉样蛋白(Aβ),但新证据表明:BIN1只与tau病理相关,与Aβ无关。其分子机制如下:

BIN1-tau相互作用及其双重磷酸化

矛盾发现:部分动物模型中BIN1过表达减轻tau病理,另一些模型却加重扩散。这种差异可能与细胞类型特异性亚型表达有关,是未来研究重点。

四、BIN1如何破坏大脑“通讯站”?

突触功能障碍是AD早期标志,BIN1在此扮演双重角色:

突触前调控:调控神经递质囊泡释放,BIN1缺失导致突触蛋白(如bassoon、synaptoporin)簇减少,释放概率下降。

突触后破坏:通过Arf6蛋白调控膜受体循环,BIN1异常引起树突棘形态改变(蘑菇型棘增多),损害谷氨酸能信号传递。

过度活跃:BIN1-Isoform1过表达引发神经元超兴奋性,钙离子内流增加,犹如“大脑电路短路”。

五、小胶质细胞:tau传播的“帮凶”

BIN1在脑免疫细胞中的角色浮出水面:

促进tau释放:小胶质细胞BIN1驱动tau外泌体分泌,敲除后tau胞外传播减少。

抑制免疫反应:BIN1缺失削弱小胶质细胞对炎症刺激的反应,阻碍其向“疾病相关态”(DAM)转化。

性别差异:在tau病小鼠中,小胶质细胞BIN1缺失仅减缓雄性tau扩散,暗示性别特异性机制。

BIN1在AD病理生理学中的潜在作用示意图

未解之谜与临床启示

尽管BIN1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有诸多疑问待解:

1. 异构体特异性:不同BIN1异构体在AD中的作用是否相反?例如,神经元中的BIN1iso1是“保护者”,而胶质细胞中的BIN1iso9是“破坏者”?

2. 细胞类型之争: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中的BIN1如何与神经元互作?遗传风险变异为何主要影响小胶质细胞的BIN1表达?

3. 治疗潜力:能否通过调节BIN1-tau互作或异构体平衡,开发AD治疗新靶点?例如,稳定BIN1的“开放构象”以增强tau结合,或抑制小胶质细胞的BIN1以阻断tau传播。

结语:从“风险因子”到“治疗靶点”的跨越

BIN1的故事,是AD研究从“淀粉样蛋白中心论”向“多机制协同”转变的缩影。这个曾经的“冷门基因”,如今已成为连接遗传风险、突触功能和tau病理的关键枢纽。未来,随着单细胞测序、基因编辑模型等技术的应用,我们有望进一步解析BIN1的复杂角色,为AD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毕竟,每一个基因谜题的解开,都可能是照亮AD治疗之路的一缕曙光。

AntibodySystem开发了一系列针对AD相关靶点的蛋白及抗体产品,产品涵盖了与AD相关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如BIN1、APOE、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等,能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助力科研人员深入探索AD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方法。

重组蛋白

抗体

更多Alzheimer's disease相关产品:

BIN1, APOE, Tau, APP/A beta, VLDLR, ACHE, TREM2, Nogo Receptor, BCHE, BACE-1, GSK-3beta, NPTX2, NEFL, TDP43, AD7c-NTP

参考文献

Dourlen P, Kilinc D, Landrieu I, Chapuis J, Lambert JC. BIN1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tau connection.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025;48(5):349-361.

特别声明:[AD研究新突破:第二大风险基因BIN1如何操控“tau蛋白”引发阿尔茨海默病?(ad实验)]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22年后再掀波澜,王晶透露『张国荣』坠楼实情:与内地大佬有关联(22年后再掀波澜的说说)

在电影《英雄本色》中,『张国荣』饰演的宋子杰,原本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却演绎出了少年倔强的气质,几乎让『周润发』的光芒都稍显黯淡。有一位东北大姐每年都会去,她说:“我年轻时在录像厅看他的电影,现在带着闺女来,告诉她…

22年后再掀波澜,王晶透露『张国荣』坠楼实情:与内地大佬有关联(22年后再掀波澜的说说)

非诚勿扰骗了观众12年?女嘉宾被玩弄于股掌,幕后全是“交易”?(非诚勿扰真的)

网上有不少网友开始质疑:这节目该不会是在耍我们吧? 这事儿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姐妹们啊千万别把希望都寄托在这种节目上。非诚勿扰这个号称&39月老&34的节目,看来是在玩火啊! 如果真的是在演戏,那这12年来…

非诚勿扰骗了观众12年?女嘉宾被玩弄于股掌,幕后全是“交易”?(非诚勿扰真的)

从“找矿救国”开始,97岁的他留下传奇一生

人们不仅惊叹于他充沛的精力,更被他深耕沉积学数十载的学术贡献所震撼——从开创性理论到方法论构建,他像一位执着的探路者,在学科地图上不断插下新的路标。当时已近古稀的冯老却总走在最前,被他的铁腿功夫折服的学生们,…

从“找矿救国”开始,97岁的他留下传奇一生

PRODAX89模具铝高强度抗热裂精密加工(铝型材模具编程)

其优化合金成分使其具有卓越的机械强度、耐磨性和热稳定性,特别适用于高负荷、高精度、高寿命要求的模具制造。 PRODAX89 模具铝以其高强度、高导热、耐磨性好的特点,成为精密注塑、压铸、光学级模具的理想选择。…

PRODAX89模具铝高强度抗热裂精密加工(铝型材模具编程)

报告派研读: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深度报告(报告一下)

相比之下,分层端到端架构已成为行业共识,它将系统拆分为基础大模型、决策大模型和执行大模型三个层级,兼顾了性能、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报告最后也提示了三大风险:大模型技术落地可能不及预期,尤其是端到端模型的数据…

报告派研读: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深度报告(报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