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硼聚乙烯板在“人造小太阳”
传统铅板虽屏蔽效果优异,却存在重量大、易蠕变、毒性高、维护难四大痛点。一块10 mm厚铅砖重达112 kg,拆装需6人协作,且运行中产生有毒粉尘,成为核聚变装置长期稳定运行的隐患。合肥院团队首创“高分散硼-聚乙烯三维网络”技术路线,将碳化硼纳米颗粒均匀锚定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基体中,使板材在保持轻质(密度<1 g/cm³)的同时,中子俘获截面提升至3800 barn,γ射线衰减系数提高40%,综合防护性能超越同厚度铅板30%。含硼聚乙烯板在“人造小太阳”
在EAST最新一轮实验中,新铺设的含硼聚乙烯板经受住了400 s长脉冲H模等离子体考验:表面温升<45 ℃,结构零蠕变;拆卸检测显示,材料力学性能保持率≥95%,辐射活化产物仅为铅的1/200,大幅降低后期放射性废物处置成本。更关键的是,单块标准模块仅重12 kg,两名工程师即可完成更换,维护时间由过去的8小时压缩至35分钟。含硼聚乙烯板在“人造小太阳”
含硼聚乙烯板在“人造小太阳”
目前,该材料已通过ITER国际认证,并纳入下一代聚变堆CFETR设计蓝图。从“铅幕”到“硼盾”,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用一项材料创新,为全球可控核聚变装上了更轻、更安全、更绿色的“中国芯”。未来,这一技术还将拓展至同位素生产、医用直线加速器、深空探测等领域,让“辐射无忧”成为人类能源与健康的共同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