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久前,英伟达H20芯片被曝出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在此之前,美国议员要求美国出口的先进芯片必须配备“追踪定位”功能,以此来随时掌握芯片的最终用途。
为了维护我国科技领域的信息安全,国家互联网办公室依法对英伟达公司约谈,要求英伟达公司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美国这种获取信息技术的行为,像极了20多年前对法国金普斯发动的技术吞并方案。
难道他们想用这种方法吞并中国企业?
从实体卡片到算力引擎
掌控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把开启核心领域的“钥匙”。过去几十年里,随着技术浪潮一层层涌动,这把钥匙的模样和它所能打开的门,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回溯到早年间,法国金普斯公司开创的芯片卡技术,就是那把具体的“钥匙”。法国工程师马克·拉叙斯从摩托罗拉辞职后,一手创立了金普斯,率先把芯片卡推向了市场。从此以后,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手机SIM卡、银行卡、身份证,全都脱胎于此。
金普斯靠着这张不起眼的小芯片,几乎横扫全球,尤其在SIM卡领域,市场份额大得惊人。就拿1995年来说,它就生产了超过1.2亿张SIM卡和30亿张电话卡。
可当时的美国市场呢?他们对这种不是“自家产”的技术,鼻子朝天,压根儿瞧不上眼,非要抱紧磁条卡不放,觉得芯片卡“没啥技术含量”。这大概是得了某种“非本国发明综合征”吧。
然而,当全球通信业一窝蜂地拥抱芯片卡,特别是SIM卡成了移动通信的“必经之门”后,美国立刻变了脸。
他们通过德太投资集团(TPG)大举介入金普斯,一步步增持股份,渗透董事会,直到2002年马克·拉叙斯本人被彻底架空,被迫离职,连同法国本土的团队也被尽数清洗。
表面看是产业合作,实际上,目标直指金普斯在手机SIM卡领域的发言权。一旦牢牢攥在手里,那就等于握住了全球信息技术方向盘。
而今,这把“钥匙”已经更新换代,变成了以英伟达H20为代表的高性能AI算力芯片。这不再是捏在手里的物理卡片,而是数字经济的心脏、未来大模型训练的根基。
美国议员们提出的,要对华出口的AI芯片里强制塞入“追踪定位”和“远程审计”功能,这和当年抢夺金普斯的手法,何其相似?同样都是在新技术萌芽之际,早早埋下“监视器”和“断电开关”的伏笔。这把新时代的钥匙,似乎从一开始就自带了远程遥控的功能。
资本渗入
如果说“钥匙”是开启某个领域的工具,那“门锁”就是具体实现控制的机制。这些精心设计的门锁,哪怕“钥匙”落入他人手中,也能确保权力仍稳稳地掌握在特定一方。
二十多年前,金普斯遇到的,是一把赤裸裸的“资本门锁”。美国资本通过增持股权,一步步取得控制权,接着安插亲信,有条不紊地架空了创始团队,把公司核心技术数据和供应链的控制权都攥在了自己手里。这种“门锁”,就是一场披着资本市场规则外衣的合法掠夺。
时至今日,针对AI芯片,美国设计出了一种更隐蔽、也更致命的“固件门锁”。这种锁并非实物,而是通过技术手段直接植入了芯片内部。只要芯片一通电、驱动一加载,它就可能主动向外发起“心跳”,把设备序列号、网络拓扑、接口调用频率等等敏感的元数据偷偷传回去。
更过分的是,一旦结合了强制固件签名和远程密钥管理,供应商就等于掌握了远程操控的“总开关”。这意味着什么?它能让芯片远程降级、锁定某些功能,甚至直接“断供”。
而我们拿到手的芯片,可能连回滚到旧版本的权限都没有。这无疑是一种把技术本身变成遏制工具的“软封锁”,它不声不响,却比物理断电更为釜底抽薪。
这种“软封锁”带来的风险是多重的:国家的数据主权随时可能被架空,核心机密有失控流出的危险。
企业业务的韧性会被严重削弱,一旦触发断供,业务运转立刻陷入瘫痪。同时,供应链博弈的棋子被悄无声息地置入了产品深处,使用方被迫承担远超合同文本范围的制裁与封堵风险。
这些技术和资本的“门锁”,最终都要靠一道强硬的“法律门锁”来巩固。911事件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权限大幅扩张,“国家安全”逐渐成了他们干预他国技术发展的万能理由。
2018年通过的《云法案》,更是把这种“长臂管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允许美国以公共安全为名,合法获取存储在他国服务器上的数据。这意味着,技术的控制权,现在披上了“合规”与“公共安全”的外衣,法律的触角伸向全球,进一步固化了美国的科技优势地位。
无声的渗透
“钥匙”和“门锁”的终极目标,无非就是为了进入并控制某个特定的“房间”——一个关乎战略利益与未来发展的核心领域。
在金普斯那个时代,这个“房间”是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市场。通过对SIM卡的掌控,美国得以窥探并影响数亿甚至数十亿用户的通信流向,从而在信息技术领域保持战略性优势。
如今,技术博弈进入了新的“房间”——国家级算力枢纽和企业的核心机房。这里不再仅仅是电话呼叫的通道,而是承载着国家战略性数据、核心工业机密、商业源代码和AI模型训练的关键场所。
当带着“追踪定位”功能的AI芯片被植入高性能服务器,这个“房间”便如同被安装了一只看不见的眼睛:无论是敏感数据的训练、业务逻辑的运行,还是模型成果的上线,都可能被彼岸实时看见,甚至先知。这是对数字主权的直接威胁,对核心资产的无声渗透。
然而,被动接受绝不是唯一的出路。面对这种结构性的风险,中国选择了明确而有力的应对。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英伟达的约谈,正是为所有试图进入中国“房间”的供应商设下了一道清晰的门槛:要求芯片的设计、固件的运作、后门的存在与否,都必须做到技术细节“说得清、关得掉、验得准”。
这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供应商的审查,更是为所有进入中国机房的“钥匙”和“门锁”制定新规则,重塑技术贸易的信任基础。它昭示着,真正的技术自信,并非依靠将设备彻底封锁,而是建立在开放透明、规则明确、验证可信的治理体系之上。
马克·拉叙斯在其著作《跳蚤与虱子》中曾深刻总结:对于美国而言,技术总是与国内政治、国家安全密不可分,他们不惜动用情报、法律、资本的全套工具箱,打击任何可能威胁自身优势的技术力量。
这种打击可能节奏漫长,却目标清晰:即便无法瞬间击倒你,也要让你永远摆脱不了其依赖,甚至主动交出关键“钥匙”。
结语
所以,将“定位追踪”嵌入芯片,是在全球算力心脏地带提前布下了一枚重要棋子。而我们揪出芯片漏洞与潜在后门,则是为确保谁有资格开启数字未来,进行的一次必要澄清。
未来技术竞争的核心,已经从单纯的器件指标转移到了生态和规则的制定权上。谁定义接口、谁掌握审计、谁控制更新,谁就能在关键时刻按下暂停键。让芯片回归其计算的本质,让规矩立于算力之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信息源:
英伟达公司被约谈,人民政协网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