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准大学生们迎来了他们的暑期消费高峰。这个时候,如何在消费中做到理性选择,成为了家长和学生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海口的一家数码城,许多准大学生正在选购新款智能手机和轻薄笔记本电脑,期待以全新的装备迎接大学生活。商家们也纷纷推出“学生专享优惠”,引发了一波消费热潮。这样的现象并非个例,许多学生在高考后选择通过购买电子产品、考驾照、毕业旅行等方式来犒劳自己,释放压力。
以海南华侨中学的高三毕业生小张为例,他在毕业后花费9000多元购买了新款电子产品。与此同时,许多准大学生也选择了毕业旅行,借此机会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另一位毕业生邓博修则在高考后的第二天就报名考驾照,表示希望在暑假拿到驾照,为将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不过,在这股消费热潮中,理性消费的声音同样响亮。许多学生开始坚持“刚需消费”,例如海口市第一中学的徐嘉蔓,虽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但她的消费选择却显得更加理性务实。她选择使用舅舅赠送的手机和姐姐的旧电脑,近期只购买了两套新衣服,注重“体验”而非“物质”。
在面对“后高考经济”的消费需求时,家长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些家长愿意支持孩子的消费选择,但也有家长表示必须精打细算,确保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消费。针对这种情况,海南师范大学的专家陆娜建议准大学生应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跟风,设定消费上限,并定期复盘支出情况。
同时,准大学生们在暑假期间也开始通过打工来获取收入,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小单便是在高考后每周抽出时间送外卖,不仅能赚取零花钱,还能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这种通过实践获得的体验,无疑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面对高考后的消费热潮,准大学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务必要理性选择与规划,确保既能满足个人需求,又能培养自律与责任意识。大学生活的开始,既是新旅程的起点,也是理性消费的重要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