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连日来,我市各地开展“大学生文明实践暑期行”文明实践主题活动,以文明实践为纽带,让大学生走进我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以实践为笔、以奉献为墨,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今年暑期,广德市邱村镇迎来了220名特殊的“新农人”。这些来自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带着知识与热情扎根乡土,在非遗工坊里传承文脉,在田间地头赋能农业,在村落墙面上勾勒梦想,用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这场校地联动的实践,不仅是一次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更勾勒出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生动图景。
非遗“活”起来:
青春守护鱼灯薪火
芦塘竹编鱼灯的竹篾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安徽工程大学“青竹匠心”实践团队的学子们正跟着传承人戴敦喜学习骨架编织。指尖翻飞间,传统工艺与青春思维碰撞出火花——学子们不仅掌握了蒙布、彩绘的全流程技艺,更以新生代传承人戴欣的访谈为切入点,深入调研非遗传承的现实挑战。
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发现,老一辈担心手艺失传、年轻人觉得市场狭窄是传承面临的核心矛盾。为此,他们在新媒体平台分享实践内容,用镜头记录编织过程,解析鱼灯蕴含的农耕智慧。这些探索让百年技艺从乡土符号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视野,当年轻网友开始关注“如何了解鱼灯”,这项非遗正悄然焕发新的生命力。
乡村“靓”起来:
墙绘点睛诗意田园
施店村的灰墙成了画布,合肥经济学院“绘梦乡野”团队的画笔在墙面上流动。团队没有照搬流行的卡通形象,而是深挖邱村特色:以金色麦穗为背景的画面,串联起播种、收割的农耕场景;聚焦当地“红美人”柑橘产业的作品,配上“相信土地的力量”的标语,既接地气又有辨识度。
“墙绘不是简单的涂鸦,而是要讲好乡村故事。”村民看着自家外墙的“粮食生命旅程”系列壁画,忍不住给学子们点赞。这些融合地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作品,不仅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潜移默化地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如今,施店村的墙绘成了村民交口称赞的风景线,让本土文化在乡村角落焕发新活力。
农业“智”起来:
数字赋能产业升级
科技之外,青春智慧更体现在打通产销链路。团队联合当地电商主播开展“直播助农”,成员们化身“产品解说员”,从黄金芽茶叶的冲泡技巧到葛根粉的品鉴方法,用专业知识丰富产品推介。这场直播获得2万次点赞,让邱村特色农产品被更多人知晓。此外,团队还走进双岗村蜜梨园拍摄宣传视频,助力打响品牌。
信仰“传”起来:
跨越时空的红色对话
“枪林弹雨中,我们连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没让敌人前进一步。”抗美援朝老兵辛贵福的讲述让在场学子红了眼眶。安徽工程大学“数金汇邱·稻浪筹兴”团队与“老兵的故事说给你听”团队联合开展的走访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记录,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对话。
学子们将辛贵福的经历整理成文字,在校园平台分享,引发强烈反响。“前辈们的青春在保家卫国中闪光,我们的青春就该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团队成员的感悟道出了青年心声。这种精神传承并非单向输出——老兵们看到年轻人为家乡奋斗的模样,也重拾了对乡村未来的期待。
银发“暖”起来:
专业服务情暖夕阳
“奶奶,您平时晚上睡得好吗?”安庆师范大学“星火传承”团队的学生们在怡心养老服务中心,一边为老人测量血压,一边用GDS-15量表开展心理评估。提前接受专业培训的他们,将医学知识转化为“拉家常”式的关怀,既精准收集了老人们的健康数据,又送去了久违的陪伴。
“孩子们不仅给我量血压,还听我讲过去的事,比亲孙子还贴心。”82岁的老人笑着说。团队将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反馈给有关部门,为完善养老服务提供参考。这种“专业+温情”的服务模式,让运动康复知识在基层落地,更让青春力量成为连接代际的纽带。
“从宾馆到实践点的班车每天准时接送,食宿安排得比学校还好。”这是学子们对邱村镇团委保障工作的普遍评价。为让来邱村的大学生安心实践,镇里提前协调食宿场地,妥善解决住宿与餐饮需求;统筹规划出行交通,便利学生往返各实践点位;强化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实践全程平安有序;精准对接非遗工坊、田间地头、养老机构等场所,让学子们按需开展实践。
“不是把学生送过来就完事,而是要让他们真正融入乡村。”镇团委负责人说。这种全链条保障,让大学生从“过客”变成“新邱村人”:有人周末跟着村民去赶集,有人向农技员请教水稻种植,在田间地头的摸爬滚打中,青春力量真正与乡土血脉相连。
从非遗传承到科技助农
从文化建设到民生服务
邱村的青春实践勾勒出清晰路径
让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
让乡村在青春力量的赋能中焕发新机
这场校地联动的探索证明
当知识与乡土结合
青春与时代同行
就能迸发出推动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青春乡土志”
来源|文明宣城综合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