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质谱实验中会接触到多种谱图,这些谱图是从不同维度解析离子信号的语言。今天我们来系统梳理一下总离子流图、提取离子流图、轮廓图、棒状图的定义、用途及典型特征:
一、总离子流图(Total Ion Chromatogram, TIC)
定义
在色谱-质谱联用(如LC-MS、GC-MS)中,TIC是所有离子的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反映样品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并进入质谱检测的全过程。
图解
- 横轴:时间(min),对应色谱保留时间;
- 纵轴:离子流强度(Counts或Abundance),是指定时间窗口内所有m/z离子的信号总和。
用途
- 监控分离效果:观察样品中组分的分离度(如峰数量、峰形、保留时间分布),判断色谱条件是否需要优化(例:LC-MS中TIC峰是否重叠)。
- 定位目标组分:通过TIC峰的保留时间,初步确定待测物在色谱分离中的出峰位置(例:某农药在8.5 min出现强峰)。
谱图特征
类似色谱图,由一系列随时间分布的峰组成,每个峰代表一个或多个共流出组分的总离子信号。
二、提取离子流图(Extracted Ion Chromatogram, EIC)
定义
从TIC数据中提取特定m/z离子的信号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相当于从混合离子流中筛选出目标离子的色谱图。
关键参数
提取窗口:通常设置±0.5-2 Da(低分辨质谱)或±5-10 ppm(高分辨质谱),确保目标离子不被遗漏。
用途
- 定性分析:通过目标物的特征m/z(如分子离子峰[M+H]⁺)提取EIC,确认其保留时间(例:用m/z 195.1提取咖啡因的EIC,对应TIC中8.5 min的峰)。
- 定量分析:以EIC峰面积(或峰高)计算目标物浓度(比TIC更准确,排除基质离子干扰)。
- 排除假阳性:结合两个以上特征m/z的EIC(如母离子+碎片离子),验证化合物真实性。
优势
特异性高:仅显示目标m/z离子的信号,显著降低基质干扰(例:从复杂TIC中“挖”出低丰度目标峰)。
谱图特征
单一峰形曲线(或多个目标m/z的叠加曲线),峰位置对应目标物的保留时间,峰面积与浓度正相关。
三、轮廓图(Profile/Continuum Spectrum)
定义
连续记录离子强度随m/z变化的曲线,保留离子峰的完整轮廓(包括同位素峰、峰宽、精细结构),是质谱仪直接采集的原始数据形式。
图解
- 横轴:m/z(精确到小数点后4-6位,高分辨质谱);
- 纵轴:离子强度;
- 特征:峰形为连续平滑曲线,可观察到离子的自然峰宽。
用途
- 精确质量测定:通过拟合峰顶点的m/z值,计算化合物的精确分子量。
- 同位素分布分析:观察同位素峰的相对强度和间距,推断元素组成(例:含Cl的化合物显示M:M+2≈3:1的轮廓峰)。
- 高分辨定性:区分m/z接近的离子(例:CO₂⁺ (43.9898)与C₃H₇⁺ (43.0548)在低分辨质谱中重叠,但轮廓图可清晰分离)。
局限性
- 数据量大:连续曲线需存储大量点,占用存储空间;
- 不直观:低丰度离子可能被基线噪音掩盖。
谱图特征
类似连绵起伏的山丘,每个离子峰呈平滑曲线,同位素峰簇(如M、M+1、M+2)形成连续的峰群。
四、棒状图(Centroid Spectrum)
定义
将连续轮廓峰转换为离散的垂直棒状图,每个棒代表一个m/z值的相对强度,是质谱分析中最常用的结果展示形式。
- 处理过程:通过“峰拾取”(Peak Picking)算法,从轮廓图中提取每个峰的顶点m/z和强度,去除基线噪音,仅保留显著离子峰。
- 特征:m/z值通常四舍五入至整数或小数点后1-2位(低分辨质谱),高分辨质谱则保留精确小数位。
用途
- 化合物结构解析:通过棒状图中的特征碎片离子峰推断分子结构。
- 谱库匹配:与标准质谱库(如NIST库)比对时,棒状图可简化匹配过程(轮廓图数据量过大,难以直接比对)。
- 结果报告:直观展示主要离子峰的m/z和相对丰度,便于快速识别目标物(例:论文或检测报告中展示的质谱图均为棒状图)。
优势
- 简洁直观:突出强峰信号,忽略噪音和次要峰;
- 数据压缩:大幅减少数据量,便于存储和传输。
谱图特征
垂直棒按m/z递增排列,棒高代表相对强度,低丰度离子通常被过滤掉。
五、四类图谱的关联与对比
如何“读懂”质谱图谱?
- 从TIC到EIC:先通过TIC把握整体分离,再用EIC聚焦目标物;
- 从轮廓图到棒状图:用轮廓图获取精确质量和同位素信息,用棒状图简化结构解析和报告;
- 联用场景:LC-MS或GC-MS中,TIC/EIC是“时间轴”,轮廓图/棒状图是“质量轴”,二者结合实现“时间-质量”二维分析(例:通过EIC定位保留时间,再用该时间点的棒状图解析化合物结构)。
这些图谱本质是质谱仪观察离子的不同视角,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就能从复杂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化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