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CK)是一种参与细胞能量代谢的关键酶,它能够催化肌酸与三磷酸腺苷(ATP)之间的可逆反应,生成磷酸肌酸和二磷酸腺苷(ADP),从而维持细胞内 ATP 的水平,为肌肉收缩等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肌酸激酶存在多种同工酶,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K-MB)是由 M 亚基和 B 亚基组成的二聚体。
在小鼠体内,CK-MB 的编码基因有着特定的表达调控机制,其表达水平与心肌等组织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在科研领域,CK-MB 的含量变化是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重要指标。当小鼠心肌受到损伤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CK-MB 会释放到血液等体液中,导致其含量升高,因此通过检测 CK-MB 的水平,可辅助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CK-MB 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持续不断地进行收缩和舒张,需要大量的能量供应,而 CK-MB 在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心肌组织中含量相对较高。
除了心肌组织外,在小鼠的骨骼肌等组织中也可能存在少量的 CK-MB,但含量远低于心肌组织。这种分布特点使得 CK-MB 成为检测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之一,在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生理功能
CK-MB 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它能够将 ATP 中的高能磷酸键转移到肌酸分子上,生成磷酸肌酸,而磷酸肌酸作为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能够在心肌细胞需要能量时快速分解,释放出能量供心肌收缩等生理活动使用,从而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
此外,在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或应激时,CK-MB 的释放和代谢变化还可能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损伤修复过程。通过监测 CK-MB 的水平变化,有助于了解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状态和损伤程度,为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检测原理
小鼠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K-MB)ELISA 试剂盒基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原理,采用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进行检测。该试剂盒通常包含预包被 CK-MB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微孔板、CK-MB 标准品、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 CK-MB 多克隆抗体、显色剂(如 TMB)、终止液以及洗涤液等组成部分。
检测过程大致如下:首先,将待检测的小鼠样本(如血清、血浆、组织匀浆等)或不同浓度的 CK-MB 标准品加入到预包被抗体的微孔板中,样本中的 CK-MB 会与微孔板上的捕获抗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 - 抗体复合物并固定在微孔板上;然后,洗涤微孔板以去除未结合的杂质;接着,加入 HRP 标记的检测抗体,该抗体与已结合在微孔板上的 CK-MB 再次特异性结合,形成 “捕获抗体 - CK-MB - 酶标检测抗体” 的夹心结构;再次洗涤去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后,加入显色剂,HRP 会催化显色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蓝色产物,加入终止液后,反应液变为黄色。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反应液的吸光度(450nm 处)与样本中 CK-MB 的浓度呈正相关,通过酶标仪测定各孔的吸光度值,结合标准品绘制的标准曲线,即可计算出样本中 CK-MB 的具体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