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将多个处理单元集成,适用于中小型场景。主流为生物处理,包括好氧的活性污泥法(如 SBR)、生物接触氧化法、MBBR、MBR,厌氧的 UASB 等,常组合厌氧 / 缺氧 / 好氧实现脱氮除磷。辅以物理化学工艺预处理,加过滤、消毒深度处理,依水质、标准和成本选择。
一、预处理工艺段
作用:去除污水中粗大悬浮物、调节水质水量,为后续处理创造稳定条件。
1. 格栅单元
功能:拦截污水中粒径较大的杂质(如树枝、塑料袋、纤维等),防止堵塞后续管道或设备。
类型:
粗格栅:孔径 10-40mm,用于去除大颗粒杂质,常见于设备进水端。
细格栅:孔径 1-10mm(如回转式格栅、阶梯式格栅),可进一步去除较小悬浮物,减少后续处理负荷。
设备特点:自动化运行(定时或液位差控制启停),配套螺旋输送机或压榨机处理栅渣,降低人工维护强度。
2. 调节池
功能:均衡污水的水质(如 pH、COD、氨氮浓度)和水量(缓冲高峰流量),避免冲击负荷影响后续生物处理效果。
设计要点:
有效容积通常按日处理水量的 10%-30% 设计,水质波动大时需适当增大。
内设搅拌装置(如潜水搅拌机)或曝气系统,防止悬浮物沉淀,同时可进行预曝气调节溶解氧。
应用场景:适用于水质水量波动明显的场景(如农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二、核心处理工艺段(生物处理为主)
作用:通过微生物代谢降解有机物(COD、BOD),并实现脱氮除磷(视工艺而定),是一体化设备的核心环节。
1. 生物接触氧化法
原理:池内填充填料(如组合填料、弹性填料),微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污水在曝气作用下与生物膜充分接触,有机物被吸附降解。
特点:
同时具备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优势,污泥产量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曝气方式多采用微孔曝气或射流曝气,氧利用率高,能耗较低。
应用:广泛用于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废水等可生化性较好的水质,单级或多级串联可强化处理效果。
2. 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原理:在单一反应器内周期性完成 “进水→曝气反应→沉淀→排水→闲置” 五个阶段,无需单独沉淀池。
关键设备:滗水器(排水阶段自动排除上清液)、曝气系统(如曝气头、曝气机)。
优点:流程简单、占地省,通过控制曝气时间可灵活实现脱氮(硝化 - 反硝化)。
缺点:间歇运行,需自动化控制系统支持,适合中小规模污水处理。
3. 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原理:装填悬浮填料(如聚乙烯颗粒,比表面积大),通过曝气使填料处于流化状态,生物膜与污水充分混合反应。
优势:
填料无需固定,避免堵塞问题,生物量高(污泥浓度可达传统工艺 2-3 倍)。
脱氮效果显著(填料内部缺氧微环境可同步反硝化)。
应用:适用于需要强化脱氮或提标改造的场景,如城镇污水厂升级。
4. A/O/A²/O 工艺(厌氧 - 好氧 / 厌氧 - 缺氧 - 好氧)
脱氮除磷原理:
厌氧段:聚磷菌释磷,吸收低分子有机物;
缺氧段:反硝化菌利用硝酸盐进行脱氮;
好氧段:有机物降解、氨氮硝化、聚磷菌吸磷。
设备集成:通过隔板或分区将不同反应区集成在同一设备内,缩短流程,减少占地。
应用:对总氮(TN)、总磷(TP)有严格要求的场景(如地表水 Ⅳ 类标准受纳水体)。
5. MBR(膜生物反应器)
原理:以膜组件(超滤膜或微滤膜)替代传统沉淀池,生物反应池内保持高污泥浓度(8-12g/L),出水经膜过滤后可达高标准。
关键组件:
膜组件(中空纤维膜、平板膜):孔径 0.1-0.4μm,截留悬浮物和微生物;
膜清洗系统:定期化学清洗(如次氯酸钠、柠檬酸)防止膜污染。
优点:出水水质优(SS<5mg/L,可直接回用),占地比传统工艺节省 30% 以上。
缺点:膜组件成本高,需定期维护,能耗较高(需膜抽吸泵)。
三、固液分离工艺段
作用:分离生物处理后的混合液,实现污泥浓缩和清水回用,是保证出水悬浮物达标的关键。
1. 沉淀池(传统工艺)
类型:
竖流式沉淀池:水流自下而上,污泥斗位于底部,适用于小型设备;
斜板 / 斜管沉淀池:加装斜板 / 斜管提高沉淀效率,占地面积小。
设计要点:表面负荷 0.5-1.0m³/(㎡・h),停留时间 1-2 小时,配套污泥回流泵(活性污泥法)或污泥排放系统。
2. 膜分离(MBR 工艺)
优势:替代传统沉淀,无需污泥回流,污泥龄长(20-30 天),污泥产量减少 50% 以上。
适用场景:对出水浊度要求极高的场景(如中水回用、景观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