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集中反映,在小米SU7尚未交付、甚至尚未下线的情况下,就被要求提前支付全部尾款,并被告知“不付款将取消订单且定金不退”。此事迅速引发大量网友围观,不少人质疑小米汽车是否存在“霸王条款”行为,甚至指责其“变相圈钱”。
【事件回顾:尾款未交,定金不退】
据多位用户在小红书、百度有驾、某车平台爆料,用户在小米汽车App下定后,在车辆尚未到店、未完成验车环节时,就收到“7天内必须支付尾款”的通知。如拒绝支付,订单将被取消,且此前支付的定金不予退还。
另一位博主“徐里里”也遭遇类似情况。他于2024年5月下单小米SU7,并获批最长360天的延期锁单期。然而在2025年1月,小米突然要求其支付尾款,否则将取消订单。最终,因未在7日内付款,该订单在4月被正式作废,且定金被扣除。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徐本人也多次发声,质疑小米承诺与实际操作严重不符。
【协议条款:合同中早有伏笔】
根据网络流传的小米汽车《车辆购买协议》,争议条款其实早有明确约定:
“自用户收到车辆余款支付通知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需支付全部剩余款项。若未按期支付或拒绝支付,小米有权取消订单并不退还定
金。”
此外,协议还指出:“即便因车辆未下线、交付延迟等原因未能如期交车,用户依然需按时支付尾款,相关风险由用户自行承担。” 这些条款在用户购车时必须“勾选同意”,否则无法完成下单。
从法律角度来看,该类“强制性”格式合同条款虽然合法,但若未作出明确解释说明,或与企业宣传存在出入,便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小米回应:流程问题还是立场问题?】
小米汽车官方微信公众号曾表示“支持验车后付款”,但现实中消费者普遍反映很难真正做到。营销话术与实际合同之间的差距,正是此次风波的核心。
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曾在回应徐里里事件时称:“尾款催付与延期政策并不冲突”,强调取消订单是因用户未按通知履行付款义务所致。
【行业比较:为何唯独小米陷争议?】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尾款支付流程早有成熟经验。多数车企采用的是“车辆到店后验车→尾款结清→办理交付”的流程。以特斯拉、蔚来为例,用户均可在现场完成验车后,选择现金或分期付款。
据汽车之家发布的2025年6月新能源购车流程对比数据:
从横向对比来看,小米的流程确实显得过于“苛刻”:不仅提前要求尾款支付,而且规定严格的7天时限,还将违约责任完全转嫁于消费者。
【销量激增,问题放大】
小米汽车7月最新数据显示,SU7单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累计订单量达15万+。随着交付量增加,用户基数扩大,任何问题都会被迅速放大。
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树大招风”,但若企业在宣传、流程、合同三者之间无法统一,就会引发信任危机,甚至影响品牌形象。
【深度观察:从流程问题到信任危机】
此次“小米尾款门”反映出的并非单纯的流程瑕疵,更是一种 消费权利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冲突。
小米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入局者,或许希望通过提前回款优化现金流和排产节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未能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支付安全感和验车需求。更致命的是,小米一贯的“极致性价比”形象让用户对其服务、透明度抱有较高期望。一旦这种期望落空,失望就会被成倍放大。
正如有用户评论:“买小米不是图个贵,是图个信任。可惜这一次,小米给不起。”
【合约精神才是下半场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力固然重要,但 消费者信任感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石。一个企业若在营销阶段重承诺,在履约阶段耍文字游戏,终将失去用户的耐心。
小米汽车应正视这场危机,彻底梳理购车流程与协议条款之间的矛盾,建立更透明、统一、以用户为核心的沟通机制。同时,消费者在购车时也需警惕“默认勾选”、模糊措辞等问题,维护自身权益,必要时寻求法律帮助。
尾款可以交,但信任不能被强行收走。
图片来源:电商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