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载无人机将100公斤钢筋精准送达40米高的边坡顶端时,闽西公路部门完成了一场跨越数年的数智化蜕变。从2025年无人机首次盘旋于高边坡上空进行隐患巡查,到2025年构建起“空中地面”一体化的施工管理体系,这支闽西山区的公路守护者,以低空飞行技术为支点,在“十四五”期间书写了一段“科技赋能交通,智慧守护坦途 ”的创新篇章。
巡查监测的数智化破局
▲利用无人机巡查边坡
除高边坡外,无人机巡查还延伸至桥梁支座检查、隧道口落石风险评估等场景,为后续数智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施工场景的全链条革新
实现无人机与公路融合
▲国道G235线溪南镇后溪段的高陡边坡治理工程现场
时间来到2025年,数智化技术已从“监测端”深度融入“施工端”,形成“无人机+公路”的融合创新模式,在应急演练、远程控制、工程运输等场景实现全链条革新。
在国道G235线溪南镇后溪段的高陡边坡治理工程现场,无人机的角色已从“观察者”进化为“建设者”。面对40米高的坡体施工面,第三代双轴四旋翼重载无人机正以每3分钟一趟的频率运送施工材料,100公斤的载重、20倍于传统缆索吊的效率,让这个曾被视为“不可能完成”的运输任务成为现实。
项目负责人表示:“2025年我们用无人机‘看’隐患,现在用无人机‘干’工程。过去5人3天才能完成的边坡材料运输,现在2人1天就能搞定,工期缩短45天的背后,是数智化理念对施工流程的重塑。”
除了工程运输,“无人机+应急演练”已成为常态化机制。2025年,漳平公路中心开展高边坡滑坡应急演练:模拟坡体坍塌、桥梁起火的场景,通过“主会场+分会场”联动模式,强化多场景应急演练机制。
远程操控无人机执行任务,实现监控中心与路面现场的实时联动,加快人员安全撤离的速度,减少二次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的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争取黄金救援期,实现快速干预,辅助处置的效果。无人机“去人所不能去,达人所不能达”,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指挥人员在屏幕前标注隐患区域、规划救援路线,同步调度地面机械开展清障——整个响应流程较传统模式提速60%,实现“空中勘察+远程决策+现场处置”的无缝衔接。
智能监测系统应用
构建长效安全屏障
▲智能监测系统
工程竣工并非数智化管理的终点。在国道G358线官田镇段边坡治理项目中,公路边坡安全监测系统正式投用,通过在坡体内部植入GNSS“厘米级”传感器、外部部署高清摄像头,实时采集坡体位移、土壤含水率、降雨量等数据,并接入安全监测预警平台。
系统运行后,当监测数据超出阈值时,平台会自动触发报警,实现“隐患早发现、风险早处置”。数据显示,该系统使边坡异常响应时间“小时级”向“毫秒级”进步,为公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巡查监测到施工建设,再到后期维护,漳平公路中心的五年实践勾勒出山区公路数智化转型的清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创新始终围绕着“安全、效率、精准”三个核心目标:通过无人机巡查消除人工登临的安全风险,借助智能运输突破地形限制的效率瓶颈,依靠数字化采集确保工程数据的精准可靠。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回望,从第一架无人机升空时的探索,到如今应用于公路方面作业的常态,公路部门用科技力量破解了山区交通发展的诸多难题。未来,随着数智新技术的深化应用,这片土地上的公路故事,必将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