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吴梅林研究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海洋环境研究》上发表一篇有关沿海水质的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双重影响,综述了沿海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挑战,题为“沿海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挑战:水质退化的驱动因素及其生态影响”。这项合作研究由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希腊克里特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共同完成。
沿海水域是各种栖息地的所在地,形成了高度多样化的过渡生态系统,例如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和盐沼。这些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周围的沿海环境紧密相关,使它们非常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些变化可能会严重破坏整个沿海生态系统。确保这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需要深入了解导致沿海水退化的因素及其对有效生态系统管理的影响。这篇综述着重于沿海环境恶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例如营养量,重金属,微塑料,有毒物质,建筑活动及其生态后果、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和热浪。这些因素,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和生化过程,同时改变了沿海景观的物理特征,最终破坏了重要的生态功能。
该文指出,采用多学科方法,将研究人员,环保主义者,利益相关者和政策制定者聚集在一起对于开始对沿海栖息地的可持续管理进行有效的对话至关重要。沿海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存在于全球、区域和国家等多个层面,需要针对性地制定适应具体挑战的解决方案。建议采用多学科协同方法,汇聚各方人士,搭建有效对话平台,共同推动沿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
图:沿海水质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蓝色)、其影响(橙色)及生态后果(粉色)蓝色:驱动因素(如污染源、人类活动等);橙色:直接影响(如富营养化、生物死亡等);粉色:生态链式反应(如生物多样性丧失、食物网破坏等)
论文原文:
其他文章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