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位连续发射,验证了商业航天的体制优势。我们用有限资源、精简团队,也能跑出‘加速度’,这是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创新。”8月4日18时21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发射工位成功发射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测发指挥大厅内的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商发)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天梁难掩欣喜。
就在4天前,距离该工位六百米的一号发射工位,刚完成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5天内实现双工位连续发射,这意味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高密度发射能力进一步得到验证。
杨天梁透露,今年,海南商发二期项目大部分子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用地1100余亩,将建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及配套技术区和古松测控站,“海南商发即将形成‘两期四工位’格局,更好满足‘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需求。”
一边推建设进度,一边保发射任务。如何在确保工期进度前提下,还能保障高密度常态化发射效率?这是海南商发面临的新挑战。
其实,早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设计之初,“高密度”发射的要求就是硬指标:明确发射场设计方案时,充分考虑到双工位连续、交替发射的状态切换效率。同时,承担着为火箭发射加注推进剂、提供空气、氮气等供气保障的加注供气系统,是典型的“一拖二”设置,即:一套系统支撑两个工位。
“加注供气系统通过‘单库区双工位’架构,依托模块化、通用化、系列化设计理念,把加注供气管路、阀门及控制设备全部做成可快速切换的模块,配合统一的VPX集成硬件平台和参数化软件配置。”据海南商发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国栋介绍,系统可实现双工位在2天~3天内即可完成加注模式切换,同时兼容20型商业火箭需求,达到资源集约、成本优化、维护高效的智能化目标。
杨天梁告诉记者,双工位匹配火箭的推进剂不同,两种燃料必须保证纯度不能混合,所以每发任务后要对管路进行再清洁、再气检和再测试,严格保证“不串味”,“通过前期一系列工作,我们把这些细节都已经流程化固化下来,全力保障快速切换到另外一个状态。”
得益于一号发射工位于国内首次采用导流锥代替传统导流槽,发射后恢复工序被大幅压缩,每步责任到人,时间按小时计算,效率也大幅提升。7月30日,在发射任务完成后,工程设备部、发射公司等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进场修复,并于8月3日将发射台及导流板、导流槽全部恢复完成,再次达到发射条件。
在任务期间,双工位保障队伍毫不懈怠:当天发射完毕,第二天一大早即启动下一发转场任务。在总检查、发射等关键阶段则“混编”上阵。岗位随任务流动,人随命令走,确保有条不紊。
“建设和发射同步进行,我们靠的是航天人的看家本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再叠加商业航天新机制。”杨天梁信心满怀,目前,公司将海南商发一期建设的经验,投入在二期项目建设中,“两期四工位”格局已见雏形,“建设团队和发射团队既分线作战又共享标准,力争将工期进度和发射效率同时保住。”
记者 刘冀冀 通讯员 程楠 实习生 程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