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以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如今距离步入平常百姓家,是越来越近了。
在5年前(2025年8月),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就在Neuralink发布会上展示了可穿戴设备 LINK V0.9 和手术机器人,震惊全球。
而科技巨头苹果,日前也正式公开了脑机接口(BCI)技术,该技术是和美新创企业Synchron合作推出的。
一位渐冻症患者,成功通过"意念"控制iPad,这标志着脑机交互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电影里用“意念”操控设备的场景,首次成为现实。
据悉,渐冻人症患者Mark通过植入式Stentrode装置和全新协议,成为全球首位用“脑波”遥控iPad的亲身体验者,让“意念”控制电子设备成为现实。
Synchron开发的Stentrode系统代表了脑机接口技术的重大革新。与传统需要开颅手术的植入方式不同,这款设备通过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植入大脑运动皮层,整个过程就像进行一场心脏支架手术般安全。植入后,设备上的16个高灵敏度电极可以精准捕捉大脑神经信号,并通过苹果专门开发的BCI HID协议实现与iPad、iPhone等设备的无缝连接。
在实际演示中,渐冻症患者Mark仅凭思维就能完成打开应用、浏览网页、发送消息等日常操作。更令人惊叹的是,苹果的系统提供了实时视觉反馈——当用户注视某个按钮时,界面会通过颜色变化直观显示神经信号的强度,大大提升了操作精度和用户体验。
与Neuralink追求超高密度电极植入的技术路线不同,苹果选择的Synchron方案更注重安全性和实用性。虽然Neuralink的N1芯片拥有1024个电极通道,但其需要开颅手术的植入方式带来了更高的风险。相比之下,Stentrode的血管内植入方式不仅手术风险低,术后恢复也更快,这使其在商业化应用上更具优势。
苹果的BCI HID协议是其技术战略的关键。这个专门为脑机交互开发的通信协议,首次将脑信号作为原生输入方式整合到操作系统中,与触控、语音等传统交互方式并列。据透露,苹果计划在2025年后将该协议扩展到更多设备,包括备受期待的Vision Pro等产品。
当前脑机接口主要分为两类:非侵入式和侵入式。
非侵入式技术如脑电图(EEG)、近红外光谱(fNIRS)等,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等优势,已在康复训练、注意力反馈等轻量级应用中逐步铺开。
而侵入式脑机接口通过在大脑皮层植入电极,可实现更高精度、更复杂的神经控制功能,适用于帕金森、癫痫、脊髓损伤、重度偏瘫等场景,是更具突破性的方向。
苹果的Synchron合作的脑机接口(BCI)技术,尽管属于侵入式脑机,也算是开创了"微创侵入式"的新范式。这种方案既保留了传统侵入式技术的高精度优势——单个Stentrode设备可捕捉运动皮层16个位点的神经信号,又能将手术风险控制在血管介入治疗的范围内。
脑机接口(BCI)技术正在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边界。这项突破性技术通过解码大脑神经电信号,建立起人脑与电子设备间的直接通信通道,实现了真正的"意念控制"。
作为人机交互的终极形态,BCI技术正在推动三个关键领域的革新:医疗康复领域帮助行动障碍患者重获数字生活能力;增强现实领域为VR等设备提供更自然的交互方式;人工智能领域则通过直接脑机连接实现更高效的人机协同。
业内专家认为,苹果的入局可能加速脑机接口技术的民用化进程。与专注于医疗应用的竞争对手不同,苹果拥有完整的消费电子产品生态和庞大的用户基础,这为其脑机交互技术的普及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尽管前景广阔,这项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信号解码精度、设备长期稳定性、用户学习曲线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价格也是个大问题。此外,如何平衡功能性与隐私安全,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课题。
而随着算力提升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这些障碍正在被逐步攻克。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意念控制"可能成为继触控、语音之后,人类与数字世界交互的又一重要方式。而苹果,正试图在这个新兴领域再次占据领先位置。
苹果成功了!电影里用“意念”操控设备的场景,首次成为现实。你觉得脑机接口这项技术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