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路网织密,地下“蛟龙”潜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从连接中心城区的运通隧道,到纵贯南北的“地下东六环”,一条条现代化隧道正高效利用地下空间,构建起服务副中心的立体交通主动脉。隧道“开窗”、智能调光……不断升级的建设技术与智慧设施,在为副中心交通提速的同时,也让这些地下“蛟龙”更安全、更智能地服务城市发展。
东六环隧道比老六环路增加一条车道,车流承载能力大大提升。记者 常鸣/摄
运通隧道
最长城市隧道 下穿通州主城区
对于常在中心城区与通州之间往来的市民来说,运通隧道一定不陌生。运通隧道作为广渠路东延工程的地下道路,全线下穿通州城区,规划设计为城市快速路,全长6.57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六车道,是连接中心城区与副中心的重要通道,也是北京最长的城市隧道。
“运通隧道建成前,中心城区与通州区六环外区域市民大多通过广渠路、京通快速路、京哈高速等地面道路通勤,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等情况。”通州公路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运通隧道于2025年1月20日建成通车,当年日均通行量就达到3万余辆。2025年,运通隧道日均通行量约5.4万辆。据测算,驾车通过运通隧道全程只需约6分钟,相较于走其他道路进出城区,平均节省10至15分钟。
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直接关系隧道安全与通行效率。以往隧道应急处置站点因距离远,遇到突发事件时,从接到通知到抵达现场至少需要20分钟,极易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通州公路分局经过深入研究,充分借鉴南方隧道管理经验,在隧道两侧入口处增设应急值守站,配备抢险人员车辆24小时待命,提升了应急响应速度。
破题 智能调光破解“黑白洞”
与早年建成的隧道相比,运通隧道开始应用一系列创新技术。记者了解到,运通隧道是本市第一个设置空气净化系统的城市隧道,空气净化系统集合了初效过滤段、静电过滤段、NO2气体过滤段,同时配备了清洗系统、水处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PLC控制系统、高压冷却系统,保证隧道出口排放出的气体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同时,隧道进出口路段铺设了融冰雪路面,在沥青面层中加入相变材料,下雪后可以放出热量,减少道路结冰积雪的情况发生,保障行车安全。
运通隧道通车后,因出入口段照明内、外亮度差异过大,极易形成“黑白洞”效应,严重影响驾驶员视觉感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州公路分局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研究,为运通隧道制定科学调光方案,通过引入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隧道出入口亮度自动感应调节,显著降低“黑白洞”现象对行车安全的影响,为过往车辆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
东六环隧道
“地下环路” 打造空间利用样板
今年4月20日,历时五年半建设的“地下东六环”通车。一条长约9.2公里的隧道,让东六环完成非凡“入地”。
东六环(京哈高速-潞苑北大街)改造路段,是连通顺义、大兴、亦庄及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的重要通道,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构建本市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东六环改造工程全长约16.3公里,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设计时速80公里,由此前的双向四车道加宽至六车道,分为地面加宽段和入地改造段,其中路基加宽段长约7.1公里,隧道段长约9.2公里。在隧道段中,盾构段长约7.37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盾构高速公路隧道。
东六环隧道每个方向都比老六环路增加了一条车道,车流承载能力大大提升。监测数据显示,“地下东六环”通车后,4月21日至6月20日,隧道日均交通量6.8万辆次。其中,“五一”小长假日均交通量8.5万辆次,“端午”小长假日均交通量6.7万辆次。
攻坚 下穿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
在疲劳唤醒系统蓝色氛围灯的映衬下,东六环隧道下穿副中心枢纽段显得有些梦幻。“这里是隧道最深处,我们头顶上方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副中心交通枢纽。枢纽底部的抗拔桩,也就是枢纽在地下的‘根’,距离隧道管片外沿只有3米!”工程负责人告诉记者,同步建设施工的两项工程,谁都不能“扰动”对方丝毫,建设难度极大。
而下穿副中心枢纽,仅是“地下东六环”过关斩将的其中一关。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空间环境复杂,隧道连续下穿通燕高速、运潮减河、通胡路、京秦铁路、北京地铁6号线、广渠路、北运河、滨河路、京津公路……与12条道路、11条轨道、3条河道相交,涉及风险源共计99处!
为确保东六环隧道安全开通,运营企业高效运用东六环隧道智慧化综合管控平台,对行车数据进行精细化查询管理,结合隧道全覆盖视频,实现隧道内车辆全线动态跟踪。
作者: 常鸣
记者: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