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合成治疗性环状RNA,需要采用滚环扩增方法,并添加自剪接序列、蛋白质编码序列、互补序列和间隔序列,以确保能够环化的发夹结构的稳定性。这些技术已被证明可用于构建编码大量蛋白质(如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超长环状RNA。合成的环状RNA在折叠成特定形状后被用作适体,可直接与靶蛋白结合。它们可以隔离调节分子或与mRNA转录本结合以改变其表达。环状RNA的治疗潜力还体现在它们比线性mRNA更长的寿命和蛋白质编码能力上。作为环状RNA,RNA获得了稳定性和寿命,这可以进一步增加其治疗潜力。随着 RNA 药物的近期成功,环状RNA 很可能成为药物行业在神经血管重塑和修复中首选的 RNA 平台,用于卒中和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功能恢复。鉴于许多环状RNA 富含细胞外囊泡并在外周血中传递以进行细胞间通讯,细胞外囊泡也可用作传递治疗性环状RNA 的平台,这可以提供靶向性并保护其核酸货物免于降解。到目前为止,已经构建了含有细胞外囊泡的工程化 circSCMH1 并将其与表面的狂犬病毒糖蛋白结合,以在非人类灵长类缺血性卒中模型中提供脑特异性靶向。重要的是,这种传递系统已被证明可有效抑制神经胶质反应性和外周免疫细胞浸润,增强神经可塑性,并改善卒中后功能恢复。
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Chi Kwan Tsang团队在发表于《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的观点文章中认为,环状RNA 的临床应用可能受到各种限制,包括其潜在的脱靶效应、体内稳定性、给药方案和频率的优化以及免疫原性风险。尽管如此,应该更广泛地使用 RNAfold、AlphaFold 和对接分析等人工智能工具来预测环状RNA 与其靶标的可能相互作用。然后可以使用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学和多重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来验证其下游的转录调控和生物学功能。可以通过整合先进材料和技术以及包括使用金属纳米粒子和半导体量子点在内的人工智能应用来解决与环状RNA 的特定递送、代谢、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关的挑战。相信,具有成本效益的高通量筛选能力和新型血管化神经模型(如神经血管单元芯片模型和3D打印血管网络)可能有助于发现环状RNA的新机制和开发促进缺血性卒中和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血管重塑和功能恢复的新型药物。
文章来源:Yang Z, Tsang CK (2026)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ircular RNAs in neurovascular remodeling after stroke. Neural Regen Res 21(4):1550-1551. doi.org/10.4103/NRR.NRR-D-24-0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