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6月6日,保守花粉过敏困扰的海森堡登上了德国黑尔戈兰岛(Helgoland),在这里他灵感迸发,提出了矩阵力学,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纪念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2025年被联合国宣布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国际年”。
作为百年纪念的重要庆祝活动之一,2025年6月9日至14日,1100多名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齐聚黑尔格兰岛,举办了“黑尔格兰2025会议”,共同研讨“量子力学基础与其在现实世界应用日益丰富的交叉”。
借着此次活动,《自然》杂志对1100多位顶级物理学家就“量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量子力学理论到底合理否”等根本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家们的意见分歧非常大。
在被问及“量子世界和经典世界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吗”,结果是:45%的物理学家说有,45%的物理学家说没有。势均力敌。
调查结果很有趣,数据显示:
(1)仅有24%的物理学家确信他们选择的量子诠释是正确的;
(2)也就是说:76%的顶级物理学家对自己支持的理论都没有十足把握。
(3)有趣的是:75%的人相信,量子力学总有一天会被更全面的理论取代。
这种现状,在科学发展史上比较罕见。
当年爱因斯坦那句名言:“上帝不会掷骰子。”
还有玻尔回怼的那句经典:“不要告诉上帝该怎么做!”
百年来的打磨、争论,仍然是莫衷一是。
这说明,一个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能不能成为一个好的“解释”,还需要时间与实践的不断“洗礼”“抛光”。
也说明,一项科学研究成果,既有自然(客观)世界呈现的影子,这是基础。也有科学家们主观认识的构建,带有主观印迹。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客观+主观”,客观负责“呈现”,主观负责“解释”,主观与客观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在认识的道路上,人类“理性”的特质就在于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解释”。
量子力学,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