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物业降费大潮下,甚至当地方政府开始直接介入物业服务,物业费越来越难收的情况下 ,甚至有人提出物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的灵魂拷问—— 物业行业的变革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在 AI 技术重构千行百业的今天,物业公司是否有机会跳出 “收费 - 服务 - 纠纷” 的循环,找到属于自己的转型新蓝海?
一、转型迫在眉睫:物业行业的三重困局
物业费收缴难,早已是悬在物业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部分中小物业甚至低至 60%。为了收齐费用,物业不得不承担墙体修补等额外工作,却仍难逃业主 “找理由拒缴” 的困境。而物业与业主的关系因为经济低迷,大量人收入下降,要求物业降费;物业与业主的关系复杂,似乎是解不开的结;
增值业务的探索更是屡屡碰壁。某物业公司花 10多万元开发小程序,想靠卖水果蔬菜打开局面,结果推广效果惨淡;尝试社区维修、保洁等服务,却因体量太小被嫌弃 “看不上”;面对某平台 15 元 / 小时的保洁补贴,更是毫无竞争之力。行业集体陷入 “想变现却找不到路径” 的迷茫。
更棘手的是兜底责任。居民打 12345 、找居委会反映的问题,需要物业记录、处理、反馈给多部门,还要年底汇总成报告 —— 这些重复性工作占用了员工大量精力,物业管理软件本身对大多数的中小物业支撑不足,似乎更多是留痕。传统模式下,物业既是 “管家” 又是 “兜底者”,对立的业主关系让每一步创新都步履维艰。
二、被忽视的优势:物业本是 “天然平台”
尽管困境重重,物业公司手中却握着无数企业梦寐以求的 “王牌”:场景、流量、人力。
作为社区的 “守门人”,物业天然连接着一个小区几千户,甚至上万户的家庭、年均 上千万元固定物业费背后的稳定用户群;有的物业公司管理多个小区,甚至达到上千万人,堪比一个大型城市的规模。日常巡楼的管家、业主微信群的互动,让他们比任何平台都更贴近居民需求;而 “管理 + 服务” 的双重角色,整合资源时具备先天协同优势。
这些优势,本应成为转型的基石,但很多探索血淋漓,做电商拼不过大平台,搞团购敌不过补贴战,却忘了自己最该做的是用技术放大 “社区服务” 的核心价值。不仅仅是“地推”价值。
三、AI + 社区风口:A2A 生态是新机遇
当 AI 大模型进入实用阶段,一个新的机会摆在面前:构建社区 A2A(Agent to Agent)商业生态平台—— 让居民的 AI 智能体(个人)与物业、服务商的 AI 智能体(商业)自动对接,实现服务、交易、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一如2010年的历史重演,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系统技术应用,催生了APP这个新物种,由APP做载体重构和创新了几乎所有业态。
A2A是新的意图经济,AI深度参与到消费者决策过程,商家企业也在普及使用AI提效Agent to Agent正在发生。
这不是凭空想象。
在物业客户管理层面,正是 A2A 平台的绝佳切入点:用 AI 自动记录微信群、电话中的业主需求,生成工单并派发给对应人员,处理完成后自动形成报告同步给业主和政府部门,既节省员工写报告的时间,又能作为年底业绩证明。AI管家,可以解决大量重复的工作,降低成本,让人去做更重要的事。对于物业最头疼的收费,A2A 平台同样能破局:AI 缴费助手可自动生成收费清单、计算优惠,让费用明明白白,减少咨询压力;
最重要的增值服务层面,不要和大平台电商去抢生意,还是要立足本地优势,贴合居民的平台性优势,主要做社区服务。整合养老、家政等服务商,与社区周边商户联动, AI 协助决策让居民更信任。甚至能将物业费与消费优惠挂钩,比如缴 3000 元物业费送 3000 元消费券,既提高缴费率,又激活社区商业。
社区经营,经营居民业主是关键。这方面北京的某住宅区非常值得借鉴。开发商也即物业在深度经营业主,经营了酒店、社区大食堂,会所等,形成了闭环的商业生态,企业获得了物业费之外的丰厚收益,居民几乎是免费享受酒店,食堂等服务,与居民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形成了一个乌托邦的生活氛围,实现了多赢局面。
四、具体机会在哪?从 “痛点” 到 “甜点” 的转化
1. 流程提效:用 AI 替代人工记录、派单、汇总,解决 “给政府报数据写报告” 的繁琐,让员工聚焦服务本身。
2. 增值变现:放弃与大平台硬碰硬做电商,转而聚焦银发经济,养老、孩童服务、维修、家政等 “错位领域”—— 比如引入老人健康监控手表,对接社区救援服务,既符合政策导向,又避开红海竞争。
3. 信任重构:通过 AI 透明化服务流程(如报修进度实时查看)、公开收费明细,缓解业主与物业的对立关系,从 “博弈” 走向 “共赢”。
AI 大潮下,物业转型不是要变成 “科技公司”,而是要学会用技术放大自身的场景优势。构建社区 A2A 商业生态,社区的生活生态,让 AI 解决效率问题,让生态激活商业价值 —— 这或许就是从 “收费难” 到 “生态赢” 的关键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