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雁秋
编辑 | 李信马
题图 | Rokid
所有颠覆性的产品,都诞生于两种力量的拉扯——厂商的耐心打磨,以及用户的急切期待。
今年人工智能行业有个明显的趋势,各家企业不再“卷”大模型参数,而是聚焦到场景的比拼,智能眼镜便是其中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
「一副眼镜,百家争鸣」,这句话用来形容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现场智能眼镜展区再合适不过:
阿里夸克展区将放大的AI眼镜悬挂在展位上方,尽管未能提供产品体验,但仍吸引不少人围观。XREAL作为唯一与Google建立深度合作的企业,带来了XREAL One Pro中国市场首秀,通过“未来小屋”向众人展示了空间计算的魅力。
与XREAL隔着一条过道,Rokid等比例搭建了一个巨型的Rokid Glasses,镜框右上角安装了摄像头,镜腿内置了扬声器、电池等。驻足的观众透过镜片不仅可以看到现实世界,还能看到实时同步的文字内容。
Rokid CEO祝铭明则在一旁忙得不可开交,他戴着自家最新款的眼镜,与前来的用户、合作伙伴交谈拍照,接受媒体的各种采访。
“人太多了,解说一刻都没停,嗓子都快哑了!”在与DoNews记者交谈时,祝铭明指着源源不断来排队体验的长龙,自豪地表示。
现场的火爆,是对市场热情的真实反映。据IDC发布的数据,2025年Q1,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148.7万台,同比增长82.3%,AR/VR(虚拟现实)市场出货65.6万台,同比增长18.1%。同期,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49.4万台,同比增长116.1%,AR/VR市场出货量13.5万台,同比增长25.2%——在两个统计维度上,中国市场都跑赢了大盘。
对Rokid来说,销售不用发愁,截止8月3日,Rokid Glasses销量已突破30万台,发愁的问题是生产。“我现在压力有点大,”祝铭明坦言:“所有东西都是第一次涉水,包括工艺、生产、上下游协同。”
Rokid Glasses是全球首款兼具显示、摄像、AI交互的轻量化AR眼镜(仅49克),从光波导镜片到高通AR1芯片的整合,供应链和良品率均为行业首次探索。Rokid面临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旗下产品能否成为国内的第一个爆款,答案或许藏在祝铭明关于AI与生态的解构中。
(以下内容基于DoNews与祝铭明对话内容整理)
01、AI的“克制哲学”
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越来越成熟,智能眼镜成为最具潜力的大模型端侧载体之一。目前,各大厂商纷纷给智能眼镜贴上了AI的标签,DoNews发现,市面上绝大多数智能眼镜的AI功能,无外乎翻译、问答、识图、导航等等。
如何体现差异化?祝铭明给出的答案是,“抠细节,然后交给用户。”
一款产品好不好用,参数堆砌、概念超前只是表象,本质上在于其功能是否精准满足市场需求,关键时刻能否解决用户的实际痛点,体验是否流畅,和场景是否适配。
在路径选择上,Rokid强调“做减法”。“减”的不是技术创新的锐度,而是盲目扩张的功能边界。
“AI绝对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但不要一上来就赋予它很多责任。”在祝铭明看来,聚焦一个场景,把它打磨透就可以,“今天的AI像五六岁孩子,硬让它扛大担子会垮,对于AI一定要克制住,否则产品体验上会非常糟糕。”
就拿Rokid Glasses的翻译功能来说,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多语言翻译准确率提升至98%,提词功能适配演讲、直播等20余细分场景。
最出圈的莫过于祝铭明此前亲自佩戴Rokid Glasses完成了一场公开的脱稿演讲,“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里,翻页通过戒指操控。”这一场景被市场评为「科技版极简主义的胜利」。
在DoNews过往的报道中,也记录下了Rokid Glasses在翻译、问答、导航、变身视觉障碍人士贴身助理的体验,感兴趣可移步《》《》。
一方面,Rokid会根据用户需求设计使用场景,另一方面,Rokid也会拒绝拓展复杂AI任务,进一步迭代基础功能。
在今年WAIC展区,Rokid设置了“咖啡馆”一角,外国店员与中国顾客分别佩戴眼镜,通过实时双向翻译字幕顺利交流,并使用内置的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功能完成咖啡订单的付款,额度最高可设置为1000元/天。
“技术上是60分的话,我们要通过场景把它打磨到90分。”祝铭明说,“做产品最难的不是做出某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你有没有时间或耐心,十几年如一日地去打磨各个细节——其实Rokid真正的竞争力在这儿。”
02、生态是“砸”来的
热闹只是行业的表象,智能眼镜背后的芯片算力、光学显示、生态建设等深层次挑战,如同水下暗礁,考验入局者的技术积淀与战略定力。
其中,生态的延伸与重构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成败。一如阿里前任CEO张勇提出的“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首先体现在软件应用上。
可到目前为止,与智能手机丰富的内容生态相比,智能眼镜的内容生态显得极为单薄,其困境也应了那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俗语——用户少,则开发者无动力;生态弱,则用户不买单。
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就是去年2月苹果发布的Vision Pro,刚上市不久便遭遇“滑铁卢”,价格一路走低。部分行业人士分析称,应用生态的匮乏是Vision Pro销量不佳的主因。国内市场同样生态匮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较大平台对隐私和产品成熟度有很高的要求,智能眼镜市场难以接入。
在此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品牌选择借力,比如雷鸟的RayNeo AR应用虚拟机便实现安卓与AR眼镜生态的深度融合,用户可以在AR眼镜与智能手机间无缝切换;XREAL选择“站在巨人肩膀上”,与Google合作开发Aura系统。
在生态建设上较为独立的,Rokid算一个。除基于Android开源项目自研的Yodaos(专为XR 和语音交互优化的系统),Rokid每年会投入数千万元补贴与支持开发者,自2023年首届AR应用开发大赛起,截止到目前已聚集13000名开发者、4000家企业。
在祝铭明看来,生态这件事,前提是有规模,但在规模上来之前,吸引生态只有两种方式:要么用钱“砸”穿冷启动,要么用场景砸开用户心智。Rokid从第一天起就将自己定位成平台公司,而平台公司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先让生态活下来,让他们赚到钱。“连学生参赛都是几万块的奖金,并且这个力度在不断加大。”
尾声
当下在智能眼镜行业,除了靠补贴和打造时尚单品标签的Ray-Ban Meta,还没有任何单品能做到百万销量。国内“供应链之王”小米推出的1999元新品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热销5万副与40%退货率并存。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甚至只能说处于上半场中的上半场,从“可用”到“易用”,置身于行业里的每一位玩家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Rokid。
注:图片来自Ro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