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台湾《普洛影音网》
看到这样的标题,您会以为我是在写赵传吗?赵传那首「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唱入大多数男生的心坎里。长得英俊的男性毕竟是少数,虽然我不英俊,但我的心很温柔,这句话也深深打动很多女性的心。而现在我写意大利的EAM Lab Classic 250M单声道后级,我也要用:我不漂亮,但是我唱歌好听」来当作标题。
纯意大利打造
EAM Lab是Emanuele Pizz在1997年所创立的TCE公司,生产放大器,到了2010年才改名为EAM Lab,这是Electro-Acoustic Milan Lab的缩写。他家的第一件产品是1998年推出的HD2700,这是每声道输出高达800瓦的H类后级。2001年推出PA2600,每声道输出500瓦。这两部机器都是属于专业型,外观不是音响迷喜欢那种。到了2010年改名之后,在2011年推出外观漂亮的HA600后级与HP01前级,开始进军音响迷市场,一直到今天。
▲ 虽然我说Classic 250M的外观不漂亮,其实应该说很朴素。面板还是用厚实的铝合金制成。就是因为省下豪华的机箱,所以售价如此平实。
竟然只卖21.8万台币
当我在网络上想搜寻有关EAM Lab的资料时,惊讶的发现除了官网之外,其他能够找到的资料并不多,与一般音响品牌铺天盖地相差很多。到底这是一家怎么样的音响制造厂?怎么这么不懂营销?我心里这样嘀咕着。不过,等我知道Classic 250M这一对每声道达300瓦的单声道后级,在台湾竟然只卖21.8万一对时,瞬间了解了,原来EAM Lab省下营销成本,将Classic 250M的价格降低。
否则,以市场上的同级单声道机产品,大概要卖几倍价格吧?这样的音响厂商,现在已经不多了!您知道Electrocompaniet AW 300M单声道后级一对多少钱吗?一样是每声道输出300瓦(8欧姆),或许重量更重、性能更优,但售价59,000美元一对。
▲ Classic 250M的面板中央就只有一个电源开关。
外观也有漂亮者
目前EAM Lab的产品线有Classic 102i、2021i、3021i综合放大器,前级有只有一部Classic PRE B1 。后级则有Classic 102、Classic 202、Classic 302、Classic 250M、Classic 202 Evo。数字模拟转换器也只有一部Musica D201。除此之外,还有旗舰系列的Signature One综合放大器与Signature Mono单声道机。
▲ Classic 250M的内部分为三大区隔,最前面是500VA环形变压器,中央是电源供应,后面是输入级、功率输出级线路板,所有的线路板都是垂直立着,节省空间。
这几部后级中,202、302与Classic 250M的外观都差不多,就是大小重量不同而已。202是立体机,每声道输出200瓦(8欧姆)。302也是立体机,每声道输出330瓦(8欧姆负载)。而Classic 250M则是唯一的单声道机,每声道输出300瓦(欧姆)。如果是A类输出,则每声道5瓦。从A类每声道5瓦的标示来看,EAM Lab很诚实,也不玩弄营销文字。
▲ Classic 250M的功率输出级每声道采用6对大电流双极功率晶体。
面板有一条龙
一开始我就说Classic 250M不漂亮,真的,它的外观很普通,箱体并非以铝合金CNC打造,而是薄薄的金属板以ㄇ字型构成顶盖与侧面,现在市面上已经没有比这种作法更阳春的箱体了。幸好,Classic 250M的面板还是很厚,面板中央一个电源开关,按下去会发出漂亮的蓝光。下方有一条龙的标志,就这样没有其他。
▲ Classic 250M的背板有一个XLR输入端,一个RCA输入端,以及一个XLR Link Out端子,那是将音乐讯号传递给另外一个后级的装置。
那条龙如果没有仔细看,还会被忽略,如果能够做成红色,那就很突出了。面板的左右二侧有削成略微的斜角,老实说我认为这道工序也起不了美观作用,这钱是白花了。来到背板,也很简单,一对喇叭线端子,RCA与XLR输入端各一,此外就是In跟Out Trigger端子。对了,还有一个Link Out端子,可以连接另外的后级。
▲ 看到没?左下方有一条EAM Lab的商标龙,可惜不仔细看容易忽略。
线路板垂直
打开顶盖,可以看到机箱最前方有一个垂直立着的500VA环形变压器,这是特别为250M订制的,牌子是Ciriacono。再往后是以四个大滤波电容构成的整流滤波线路,此处的线路板也是垂直立着,而且整流滤波安置在同一块线路板上,没有以配线连接,大幅降低从变压器到功率输出端之间的距离,降低干扰与阻抗,而且提升暂态反应速度。再往后才是输入级、电压放大级与功率输出级线路板,还是直立着。
▲ 这是专门为Classic 250M打造的环形变压器,右侧有打着Classic 250M字样。
现在我可以了解,为何Classic 250M的体积可以做得那么小,原来所有的线路板都是直立,这比平躺要节省很多空间。事实上这种让线路板垂直的规划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每一个部分都有金属板隔离,例如环形变压器与整流滤波电源供应之间有金属板隔离,而电源供应与功率输出级之间又有散热片隔离,而功率输出级与背板之间有一大块「空地」,那里只有机内连接线。从这样的布局来看,Classic 250M真正省的成本是机箱,内部线路该有的一点都不马虎。
▲ 这个变压器容量500VA。
输出5瓦时A类工作
Classic 250M的功率输出级每声道采用6对互补大电流双极功率晶体,我尝试着想要看到底使用什么牌子的功率晶体,但被遮住看不到。原厂说功率输出级采用的是Helmet Configuration达林顿线路,不知道这是什么线路布局?原厂说Classic 250M在5瓦输出时是A类工作,意思是:如果搭配的喇叭灵敏度很高,大部分工作范围都在5瓦输出时,就能够享受到更好的音质表现吗?
▲ 变压器品牌是Ciriacono,也是意大利制造。
搭配AER适合
聆听Classic 250M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我先是按照平常听器材的习惯,以Weiss DAC 502 4ch搭配Spectral DMC 30 SS前级,再接Classic 250M,喇叭则先用AER Momentum。当音乐唱出来时,我楞了一下,怎么音乐听起来好像被绑得紧紧的,无法舒展,而且有点压抑。此时我也发现,前级的音量要转得比平常搭配ATC喇叭还要大许多。依照我的经验,这种现象可能是前级与后级搭配不良(输出阻抗与输入阻抗不搭),也可能是搭配错误的喇叭。
▲ 四个大型滤波电容,不过品牌规格都看不到。
于是我先将喇叭换成DynamiKKs Monitor 10.15,再听,还是有被绑得紧紧的,无法舒展的感觉。此时我确定应该是前级与后级搭配不良,于是我去掉前级,直接将Weiss接上Classic 250M,以Weiss来控制音量,喇叭还是换回AER。再听,一切都正常了,就是我平常听到开放宽松的声音,音场前后左右展开,声音也是鲜活的,没有压抑感。这样就对了!于是我就以这套组合继续听下去。
▲ 功率输出级都采用穿孔元件
细微声音浮出来
我第一首认真听的曲子是Lyn Stanley的「Bye Bye Blackbird」,这是一首以Double Bass扣弹伴奏的清唱,我一听就觉得怎么Double Bass听起来那么柔软,而且有弹性,低频好像可以往下钻。再来听Christy Moore唱的「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他的嗓音也比平常听时还要软些,而且伴奏的低频往下延伸能力很好。再听Diana Krall的「A Case of You」,怎么她弹钢琴时所发出的细微杂音更多、更清晰,好像以前被忽略的细微声音都浮出来了。
▲ 背板内侧有一片线路板,让连接端子能够直接耦合。
接下来听Timothy Hopkins所演奏的大提琴版Franck的「小提琴奏鸣曲」(Vita Kan钢琴),同样的,我发现钢琴的声音也比较软质,而且木头味浓厚,大提琴的声音也是软质的。
伴奏更清楚
最让我有感的是当我听Nils Lofgren Band那首「Driftin’ Man」时,这首歌听起来竟然一点都不会粗犷,也不会刚性过度,而钢弦吉他的声音又软质又甜,Nils Lofgren的嗓音宽松不刺耳。更让我吃惊的是,以往听这首歌时,音场内的乐器都会被突出的钢弦吉他与他的嗓音占满,不会去注意除了吉他之外的伴奏乐器与其内声部,这次用Classic 250M来听,才惊觉整个底部的伴奏都浮出来了。
▲ Classic 250M虽然每声道输出300瓦,但散热片却内置。
到此,几乎可以确定Classic 250M的声音特质是偏一点软调的,但不是「偏很多」,而且各种细节能够很清晰的浮现。接着腾Carla Bruni唱的「The Winner Takes It All」,这位前法国第一夫人的嗓音很迷人,宽广富磁性又有特色,用Classic 250M听起来,好像更接近她的嗓音发出源,意思是她的嗓音细节都更逼近了,但是一点压迫感都没有,听起来很过瘾。
▲ Classic 250M的箱体以传统ㄇ字形金属片做成顶盖。
低频解析力高
Classic 250M的低频解析力非常好,这是我在听Fink那首「Perfect Darkness」时所发现的。这首歌曲一开始就是脚踩大鼓、Bass,以及吉他、还有敲鼓边。以前都没注意到原来低频之中还有细微的吉他在弹奏,而且那低频的音阶很清楚,这种低频的解析力真是惊人。
再听Andreas Ottensamer吹单簧管,王羽佳与Gautier Capucon所合演的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Op.114」时,这三种乐器的细微演奏杂音也呈现得特别清楚,感觉就是浮出来,而且清晰又没有压迫感与侵略性。Classic 250M的解析力与细节再生不仅表现在低频段,连中频段、高频段也都一样优异啊!
暂态反应快
Classic 250M的低频控制力很好,大鼓收束很快。当我听Annar Follesø小提琴、Ole Kristian Ruud指挥挪威广播交响乐团所演奏的「Ole Bull Violin Concertos」时,内中经常有大鼓快击出现,此时Classic 250M所呈现的大鼓声爆发力很强,很有弹性,来得快去得也快,显见Classic 250M的爆发力与低频控制力都很好,暂态反应很快。
而在听Yosi Horikawa那首「Fluid」时,Classic 250M呈现出非常好的透明感与空间感,音场内非常细微的声音都呈现得一清二楚,而且手碟打出来的低频量感多而质感真实,不会糊成一团。再听马久越那首「春江花月夜」琵琶演奏时,琵琶尾音很清晰,而且传到音场深度也很清楚,那种高度透明又不会让人觉得高频过多有侵略性的表现的确很棒。
人声饱满
Classic 250M的中频人声饱满,形体轮廓清楚,而且又温暖。当我听爱尔兰民谣摇滚双人组The Swell Season那首「I Leave Everything To You」时,人声清晰温暖饱满,伴奏钢琴圆润颗粒经营,而且弦振感很真实。
听李健所唱的那首「贝加尔湖畔」时,他的嗓音不尖不锐,肉声很真实,而伴奏的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声音很清晰,小提琴的声音很丝滑,而且那么多伴奏乐器听起来一点都不乱,不吵,显然Classic 250M的控制力很好,而且很中性,不会偏某频段。
音色均衡,刚柔并济
在播放Bill Evans钢琴三重奏的《Gary's Theme》时,Classic 250M呈现的低音提琴质感绝佳,量感恰到好处,刚柔拿捏精准。套鼓与钢琴同样出色——铜钸细节纤毫毕现,钢琴音符如水晶般通透。能将爵士三重奏演绎得如此传神,足见其非凡实力。
钢琴泛音丰沛
舒伯特钢琴作品在Mathieu Gaudet指下经由Classic 250M重放时,琴键泛音如涟漪荡漾,木质共鸣真实自然。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的小提琴音色柔韧细腻,Sheku Kanneh-Mason姐弟的《Muse》中大提琴鼻音婉转,颤音细节分毫毕现。三频表现皆印证了这台后级的卓越品质。
「实力派唱将」
Classic 250M的三频量感充沛却保持完美平衡,反应迅捷、控制力惊人。虽搭配95dB高灵敏度喇叭未能完全展现其驱动力,但从低频掌控力已可见一斑。正如开篇所言,这台其貌不扬的意大利后级,却以21.8万台币的亲民价格,实现了令人惊艳的声音表现——这般超值之选,实属罕见。
【技术参数】
类型:单声道晶体管后级|频响:10Hz-80kHz(±0.8dB)|输出功率:300W(8Ω)/550W(4Ω)/900W(2Ω)|A类工作范围:≤5W|输入阻抗:47kΩ(XLR)/22kΩ(RCA)|转换速率:30V/μs|阻尼系数:>200(8Ω/50Hz)|THD:0.03%(1kHz/300W)|信噪比:>115dB|尺寸:330×380×220mm|净重:20kg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