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7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产业与创意产业之间的版权战争》的文章,作者为该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全文摘编如下:
5月的第二个周末,唐纳德·特朗普解雇了美国版权局局长。5月20日,该局发布了《版权与人工智能报告》第三部分——《生成式人工智能训练》。对于花费巨资帮助特朗普上台的“科技兄弟帮”来说,这份报告等同于宣战:它让人对“合理使用”原则的可行性产生怀疑。在训练模型时,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元宇宙公司和其他科技公司正是依赖这一理由,获得“抓取”在线数据不受限制的权利。
版权保护只是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而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在政府征求意见后,这一问题正引发英国议会内部的激烈辩论。
比班·基德隆女男爵带头为版权所有者辩护,她认为政府首选的方案是将版权转让给那些为获得版权而承诺为国家带来“增长、增长、持续增长”的人士。但不幸的是,政府无法明确指出将为谁带来增长,也无法确定增长的具体规模。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政府、反对派、人工智能企业,还是那些被政府剥夺版权的人——增长不会惠及创意产业。
这里的潜在原理几乎没有争议。社会各界一致认为版权应该得到保护。人们应该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收益,这一点无可厚非。因此,创作和出版书籍、音乐、电影等的企业也应该从它们的工作中受益。此外,这不仅合乎情理,而且具有经济效益,它创造了经济价值。如果企业希望从他人的创新中获利,就应该向他们支付报酬。这就是文明国家承认版权的原因。
与此同时,总体而言的知识产权,尤其是版权产生了复杂的问题。其中之一是这项权利到底应当延续多长时间。在英国,书籍、音乐和电影的版权在作者去世后的70年内受到保护。这个期限是人为设定的,但也是不容置疑的法律。另一个复杂问题涉及执行。由于窃取版权行为现在是匿名的,版权持有者无法保护自己的权利。那么,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透明度。
英国斯塔默政府表示,它持开放态度。但它并没有排除采取激进手段的可能。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英国不应通过强行提高透明度来激怒已经对它产生怀疑的盟友——美国,因为美国政府是由科技公司掌控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人工智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超过本国创意产业受到的损失。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人们觉得对透明度的要求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实现。
这些都不是荒谬的判断。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反面考虑。英国政府估计,2022年创意产业实现新增值126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就业人数达240万。目前尚无法确定人工智能产业的增值能否在本国达到类似规模。另一个原因是,创意产业代表了英国乃至全人类最优秀的成果。免费出让创意成果让人反感。
有趣的是,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在国内根本不承认国际版权。安东尼·特罗洛普本人曾强烈抱怨作品的版权被窃取。他写道:“有人大言不惭地说喜欢盗用他人的东西,而且鉴于他们可以不受惩罚,他们将继续这样做。但根据我的判断,这一论点并非来自人民,而是来自图书销售巨头,以及那些巨头能够捆绑利益的政客。”现在的巨头已然不同,但动机是一样的。
正如基德隆坚称的观点,科技巨头和创意产业有机会保持良好关系,“但这种按照奴隶条款达成的包办婚姻并不算良好关系”。我深以为然。(编译/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