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开一项美白原料专利(CN 120424172 A),团队从方斑东风螺(花螺)水解蛋白中提取出一种全新小分子多肽,发现其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潜力,并且同等浓度下其美白活性较α-熊果苷更强。
技术拆解
方斑东风螺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沿岸的经济型食用螺类,早已实现规模化养殖,并因其蛋白质含量高而受到食品科学和皮肤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视。
2025年,《RSC Advances》刊登的一项研究,首次报道了从该螺类蛋白中提取得到的低分子肽段(分子量 <0.65kDa)具有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并对DNA损伤与细胞应激具有保护作用,为其在护肤原料开发中的应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珀莱雅此次公布的专利,正是基于类似的蛋白水解路径,从方斑东风螺中获得一种由9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序列为LGAGFGGGL),其分子量小于3kDa。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该多肽在浓度≤0.05mg/mL时对黑素细胞无明显毒性,活力保持在 90% 以上。
在功效测试中,研究者将其与 α-熊果苷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在0.01mg/mL浓度下,该多肽的黑色素抑制率为19.8%,而α-熊果苷在相同浓度下仅为4.53%。
从实验数据来看,该新型肽类在低剂量下具有更显著的抑黑能力。
真相太“骨感”
尽管数据上“领先”,但根据已有文献可知,α-熊果苷在细胞实验中的常用有效浓度为 0.1–1.0mg/mL,低于 0.05mg/mL 时活性较弱。
因此,在对照中仅设定其0.01mg/mL 浓度,难以真实反映其功效上限,也放大了新型肽的优势。
此外,实验中也未呈现该多肽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更未计算其IC₅₀(半数抑制浓度),难以体现该多肽与α-熊果苷的全面对比。
从已公开数据看,该多肽在浓度达到0.1mg/mL时已出现一定细胞毒性(细胞活力低于90%),这可能也是研究者选择在0.01mg/mL 处止步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该成分的“功效窗口”可能较窄。
某品牌α-熊果苷宣传页面
在实际应用层面,目前市场对高效美白成分的需求日趋明确,消费者更关注的是“有效剂量下的真实效果”。
就目前所公开数据而言,专利多肽仅凭低剂量下优于熊果苷的数据,恐怕还并不足以支撑其成为下一代核心美白成分。
更合理的定位,或许应是温和型美白的辅助原料,或具备品牌叙事价值的“特色资源型成分”。
新美学评析
从实验设计来看,这项专利逻辑清晰,完成了目标多肽的初步安全性评估与美白功效筛选,并以常用美白成分α-熊果苷作为参比,构建出一定的相对优势。但若要从实验室迈向真正的市场应用,这一成分的功效数据仍显基础。
若后续能够补充更完整的剂量-反应关系、IC₅₀等核心参数,并在真实配方中验证其稳定性与协同性,这类源自海洋蛋白的小分子肽,确有不错的竞争优势。
尤其是在敏感肌护理、清洁美妆等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细分领域,其温和性和低浓度起效的特征,或可释放出更具策略性的产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