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爆火两年多至今,基于技术瓶颈、市场预期调整、应用场景落地等困境,人工智能行业似乎在2025年中出现降温趋势。
Gartner报告指出,AI已进入“幻灭期”,企业从盲目追捧转向更务实的“人机协作”模式,更关注数据治理、多云架构和垂直场景应用。
Gartner最新报告指出,全球AI已进入“幻灭期”——资本不再盲目追捧概念,企业更关注“人机协作”的务实落地,数据治理、多云架构、垂直场景应用成为新关键词。
行业逐渐回归理性之际,日前中国多光谱AI行业龙头海清智元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且值得一提的是,就在7月18日,海清智元刚与D轮投资者上海值得九号私募基金订立增资协议,5000万融资已于当月底到账,这意味海清智元的吸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公开资料显示,海清智元是利用在多光谱感知与AI算法领域的自研技术,提供能够探测人眼可见及不可见的物理信息的产品及服务,包括多光谱AI模块、多光谱AI感知终端以及多光谱AI大模型服务。
2013年成立,2024爆发,海清智元的“慢热故事”
2025年的AI行业,早有部分先行企业能给出一份增长鲜明的高分业绩增长答卷,且AI技术是增长的核心动力源。
根据招股书,海清智元近三年营收有过波澜,但倍数级增长更为凸显:2022年营收2.25亿元,2023年受行业调整影响短暂下滑至1.17亿元,但2024年强势反弹至5.23亿元,同比暴增346.29%;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收进一步增至8242万元,同比增幅高达282.8%。对应毛利润分别为5088万、1431万、9817万,增长显著。
收入和收益加速规模放量后,海清智元的盈利能力也同步先显著优化:2022年、2023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93万元、-1841万元,到了2024年一举扭亏为盈,净利润达4041万元;
经调整净利也从2022年-268万元,于2024年大幅扭亏为盈,达4294万元;进入2025年继续延续盈利释放的态势,一季度经调整净利为1626万元,上年同期亏损了23万元,强化摆脱亏损阴影。
这一增长的“核心引擎”,是海清智元的多光谱AI大模型服务。招股书显示,该服务的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业务,随着其商业化应用加速,未来将继续成为收入增长主要拉动力。2024年,公司多光谱AI大模型服务收入释放带动整体毛利率从2023年的12.2%跃升至2024年的18.8%。
这种爆发并非偶然。海清智元的技术积淀与场景落地能力,是其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
自2013年成立以来,海清智元始终聚焦多光谱感知与AI算法,凭借多年多光谱AI行业的技术积淀,已构建了覆盖“光感图算”的全链路技术体系,即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光谱感算一体技术、轻量级端侧AI计算及多光谱AI大模型平台,其产品可探测人眼不可见的物理信息,并在传统安全解决方案,以及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安全、工业监测等泛安全场景中实现“高维度感知”,其多光谱AI解决方案的适用性极强。
这类具体产品及服务包括多光谱AI模块、多光谱AI感知终端以及多光谱AI大模型服务。
目前,海清智元已服务3000+行业客户,包括国内外知名AI公司、电信运营商及数十余家上市公司;其技术覆盖可见光、近红外、太赫兹等全频谱,截至2025年7月28日,其已累计获得95项发明专利、43项软件著作权,并参与起草约十项泛安全行业国标团标。
这些“硬实力”,使其在行业上行周期刚起步之际便获得客户认可,推动收入规模快速放量。
海清智元于2022年已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客户包括中国领先的国营电信运营商及领先的上市AI公司。
多光谱AI狂飙:技术壁垒与市场卡位的双重博弈
海清智元的崛起,离不开多光谱AI赛道的高景气度,更与其在行业中的“卡位优势”密不可分。
得益于全球多模态AI市场的爆发,多光谱AI正处于从“概念验证”升级到“规模化落地”的黄金增长期。Gartner预测,全球多模态AI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24亿美元增至2037年的989亿美元;其中,多光谱数据处理因能突破人眼感知限制,成为核心增长点。
而中国市场更具潜力。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多光谱AI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5年的200亿元飙升至2029年的58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1.0%。
这一增长由两大需求驱动:一是“泛安全”需求升级,传统安防仅覆盖可见光场景,而多光谱技术可实现“全天候、全要素”监测(如夜间红外识别、隐蔽设施毫米波探测);二是垂直场景的深化应用,从智慧城市、校园管理到数据中心安全优化、工业设备监测,多光谱AI正从“辅助工具”变为“核心决策支撑”。
竞争格局上,整个市场成呈现国内领跑与国际竞合局面。
国内市场中,龙头海清智元的“差异化壁垒”相对凸显:据招股书及行业数据,其市场份额居国内多光谱AI行业首位,在多光谱AI大模型服务领域排名第一,多光谱AI模块市场份额位列第三。
这种领先源于“技术+场景”的双重优势:技术上,其“光感图算”体系实现了多光谱感知与AI算法的深度融合,解决了传统方案“感知精度低、计算成本高”的痛点;场景上,公司深耕泛安全领域,积累了3000+客户的真实数据,反哺算法优化,形成“数据-算法-场景”的正向循环。
腾讯云、商汤科技等同行同样十分具备竞争力,不过主要在遥感AI大模型领域发力,整合多模态数据资源,推动城市规划、生态监测等场景落地;除此之外,学术派的研发也贡献重要突破力量,据悉得益于政策支持,包括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参与AI大模型研发,吉林省设立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攻关。
国际企业则在加速布局。譬如,卫星遥感赛道中Satellogic部署300颗低成本遥感卫星,提供每日全球覆盖服务,与腾讯合作开发“卫星即服务”平台;多模态大模型细分领域中,知名科技大厂IBM的 EarthDial 模型支持跨模态、跨时相遥感数据处理,微软的 GPT-4V 系列在多光谱影像分析中表现突出。
整体来说,两大市场的技术竞争焦点存在一定差异化,国际企业在卫星星座部署、高光谱设备研发等领域保持优势,而国内企业在算法优化和垂直场景落地方面更具竞争力。
从盈利到再投入:长跑赛道上的“成长代价”
长周期中,尽管海清智元已实现盈利,但其所处的AI赛道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行业,未来仍需持续投入。
尤其是多光谱AI的技术迭代速度极快——国际企业在卫星星座、高光谱设备上的投入,可能对国内企业形成技术压迫;而国内同行也在加速布局遥感AI大模型,整合多模态数据资源。海清智元若想保持领先,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巩固“光感图算”技术体系的壁垒,二是深化垂直场景的解决方案能力,三是通过全球化扩张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因此虽2024年扭亏为盈,但考虑到所处的赛道以及长周期必要的投入,海清智元未来仍可能因市场竞争、研发投入等因素产生亏损,影响投资受益。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520万元,这意味正值扩张期的海清智元,向外引入资金的诉求十分强烈
为此,此番赴港募资于海清智元并不意味,其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增强研发能力及加大产品开发投入;扩大产能,支持业务增长及新产品开发;加大业务扩张力度及加速全球市场渗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