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人工智能产业链记者见面会在济南举行。一系列“人工智能+”落地,赋能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眼下的山东,以人工智能应用为牵引,新质生产力图景加速织就。
一天时间里,记者来到智能工厂、科研院所,与扎根一线的“追光者”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感受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强劲脉搏。
各行各业开启“寻宝游戏”
今年上半年,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已突破650亿元,约占全国的9%左右。伴随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开放,各行各业好似开启一场“寻宝游戏”,由此而释放的生产力不断挑战想象空间。
中移齐鲁创新院,机器小狗以一段独特的舞蹈跟大家say hi
配备一位24小时在线的助手,让它能第一时间掌握海洋的“脾气”?这并非天方夜谭——今年,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基于“海悟”与“船寻”双模型核心能力打造的“灵龙”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渔民出海前问一句,它立马能告诉你哪片海风浪比较大别去。”国实科技高级总裁谭华介绍,“灵龙”能主动分析最新的气象预警和渔船实时位置,自动筛选出处于危险海域的船只并即时发送避险通知,也能7x24小时不间断分析海量渔船轨迹数据,一旦识别出违规跨界、异常停留等行为,可自动在业务系统中完成截图、保存证据,并依据预设模板生成一份完整的执法工作报告。除了“灵龙”,国实科技还有“问海”“船寻”“海悟”“海星”等海洋领域大模型,产品在青岛、烟台、福建漳州及泉州等地形成广泛的服务网络与应用能力,一句话,“把大海装进了‘手机APP’里”。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政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科创服务大模型为宝贵的“生命线”给予定期“体检”:模型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科研立项、费用归集、团队赋能等研发的每个流程,智能分析项目可行性、精准归集研发投入,动态评估团队效能,打造自感知、自决策、自优化的自驱动研发闭环管理体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效率与成果落地率。
科技成果来之不易,模型还能帮企业最大程度将“知产”转换为“资产”——董事长朱涛提到,借助模型,从辅助专利申请,到全时段智能侵权监测与风险预警,再到专利价值评估与运营策略,企业可实现知识产权一站式管理,由此也能更好反哺新一阶段的研发创新。
浪潮是山东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面向采购、运营等多个组织角色打造的“数智员工”既是其创新产品,也是企业“刀刃”向内正在深入推进的人工智能变革之一。“这些‘数智员工’有唯一的身份编号、名称、归属组织和监护人,协助解决组织用户跨部门咨询周期长、知识文档分散、业务数据流通不畅等痛点,人力成本节省30%以上,信息获取效率提升50%以上。”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浪潮云董事长肖雪告诉记者,这些“数智员工”让重复性工作转化为精准高效的智能服务,将推动组织生产力从“人力驱动”向“人机协同驱动”深度跃迁。
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将复杂的技术“封装”为易上手的“产品”,降低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更快走向生产生活,这是跑在前沿的“追光者”要做的事。
在浪潮参观时,12345政务热线智能体、“数智员工”智能体、智能巡检机器狗等一系列产品让人们直观感受着人工智能发展之快、应用之广。实际上,它们都出自浪潮的人工智能工厂。“这是国内首个面向行业场景,具备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能力的生产流水线,能结合不同行业需求提供模型与智能体的定制化、规模化量产。”肖雪表示。简单说,这样一个智能工厂,通过工艺技术中心、调度服务中心、语料中心等“九大车间”,解决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问题,帮更多场景打通智能化落地“最后一公里”,加速实现技术平权及模型普惠。
人工智能想要将数字技术对生产要素、劳动过程的改造强度与广度提升到新层次,离不开自身创新“基座”的持续牢固。去年7月揭牌的中移齐鲁创新院是山东省政府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仅一年时间,业内首个“芯合”异构超融合基础软件栈、全国首个“1+16+N”省域全域数联网、“齐鲁智聚平台”等成果相继发布……
“立足山东产业优势,我们打造了2个训练中心、2个集中推理中心和X个边缘智算节点,智算规模超1000P,汇聚数据超2000PB,构建了151个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再加上自主研发的“九天·众擎”基座大模型及40余款行业大模型,帮助产业链持续夯实算力底座、数据资源和模型供给。”中移齐鲁创新院院长郑晓莉透露,这样一个覆盖“算力-数据-模型-应用”的体系如同人工智能产业的“中央厨房”,根据差异化场景需求,各类AI能力在此灵活组合,由此快速“烹饪”出量身定制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方案。
“海悟”等大模型的优秀表现,来自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海洋文档、专利及论文等专业语料构建的知识体系。现在,有了自主研发的“海洋数据接入连接器”,国实科技正将人工智能融入更多“蔚蓝”。“这不是简单的软件或硬件,而是连接数据流通主体与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可信化‘数字关口’。”听谭华讲,目前硬件产品已完成研制,配套软件体系正协同海洋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同步推进,计划年底前完成部署;届时,数据供给方、需求方抑或服务方,均可借此安全、合规、高效地接入国家数据流通利用的基础设施体系,由此带动更多“海洋+AI”从中诞生。
构建创新发展护城河
“没有采集装备、没有标准化、可信化数据……大模型就成了空中楼阁。”谭华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大模型像是“大脑”,但只有“大脑”显然不行。
“近两年来,山东在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评选,除了推动品落地,更重要的是提供各方信息交流、链接合作的平台。”省工信厅数据产业推进处处长孙志强在发布会现场接受采访时提到,这四家企业都是由传统的数字企业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企业,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山东也需要营造更强有力的生态系统,让更多类型的企业在这个生态中成长起来,形成山东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护城河。
这个过程中,浪潮正在借由人工智能工厂,将数据、设备和实验研究紧密连接,提供人才培养、产业服务、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生态服务平台;政和则已整合起多个全量、实时、精准的高质量数据集,特别是多个高质量私域数据集,完成了6亿多条产业数据的数据标注;国实联合多方力量启动打造“国家人工智能自然资源(海洋)行业应用中试基地”,依托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布局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矩阵,并通过中试应用赋能国家海洋战略细分领域;中移齐鲁创新院聚焦省内政务、工业、海洋、医疗等优势产业,与头部企业广泛合作,实现基础设施共通、核心能力共用、应用服务共创……当中不少动作属于打地基,铺新路,但正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山东人工智能产业成长的养料。
立足山东优势,辐射更大市场,有一天,山东人工智能产业会成为一片草木更加丰茂的热土。
记者手记:
人工智能不在远方,就在你我身边
将目光投向国内工业实力居前、先进制造浓度最高的几个区域,有关人工智能的竞逐都已“热气腾腾”。
山东产业门类全,规模体量大,两化融合深,工业语料多。当前,一众产业“追光者”借由在海量场景中持续“锤炼”,创新发展能力得以螺旋式上升。这些追光者有着相似的个性气质:跟上时代步伐,持续优化路数打法。
这些追光者也都有着相似的行事逻辑:秉持长期主义,然后厚积薄发,一击即中。就如同非洲大草原上有着“草地之王”美誉的“尖茅草”,最初生长的半年里,个头一直不大,默默地扎着根,而一旦雨季到来,就像被施了魔法,仅3到5天时间就能长到2米多高。
人工智能的价值,不仅在于单一产业的效率提升,更在于超越单纯的技术和产业范畴,从根本上优化和重构要素配置、经营模式、产业结构的底层逻辑。当下,我们处在这个原有逻辑被打破、新范式快速展开的节点:新技术深化应用,新模式加速涌现,智能产品和服务越来越普惠。期待更多企业抓住机遇,从“观星者”成长为“追光者”,人工智能不在远方,就在你我身边。
(大众新闻记者 付玉婷)
责任编辑:姜凯宁
大众新闻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大众新媒体大平台 联系电话:0531-8519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