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等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竞争,电影如何继续保持特点、发挥优势?8月7日,五位中国电影行业的从业者代表亮相国新办中外记者见面会,分享了他们的心得感悟。
努力拓宽电影受众
电影导演申奥坦言,电影诞生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电影经过了多轮冲击,但始终具备着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叙事优势,因为有较长的篇幅,所以可以去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可以有丰富而复杂的人物,可以有深刻的主题。
“诚然,短剧和短视频具备一些轻量化、不受观看场景限制等优势。在受到其冲击的同时,我认为电影也应该发挥独有的优势,比如它有大银幕的沉浸感、包裹感,有强烈画面特效的冲击和视听体验。”申奥说。与此同时,电影还有取代不了的社交属性。当观众看完电影后,可以跟朋友、亲戚一起讨论电影的剧情、讨论他们对人物与故事主题的理解等。
申奥认为,作为电影工作者,要努力拓宽电影受众的圈层、年龄、地域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物更细腻的认识。
在内容创作上苦下功夫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表示,当下的生活环境、娱乐环境、传播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很庆幸,观众没有远离电影,电影的魅力依旧。欣赏好的电影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刚需。
“当我们走进影院、走进那个黑匣子的空间欣赏电影的时候,那种独特的社交属性和沉浸的体验感,使得电影始终具有十分强劲的竞争力。”王隽认为,只要秉承匠心的精神,在内容创作上苦下功夫,探索电影新题材,努力拓展电影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形式,更加深入地倾听人民的心声,反映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弘扬真善美,塑造出鲜活的形象,讲出动人的故事,拍出好的电影,观众就会依旧热爱电影。
强化大银幕声画优势
“的确,短视频以及微短剧近几年对电影行业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我认为这也是客观事实。”但贵阳越界影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开放认为,相较于短视频的浅层刺激以及碎片化体验,沉浸式观影体验是电影院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强化大银幕的声画优势。
与此同时,强化影院的社交属性,影院观影本身也是一项社交活动,它具有独特的仪式感。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影城氛围的营造,让观众为了这种仪式感而选择走进影院。此外,可以做好票根经济,结合电影+文旅、电影+美食、电影+体育等,不仅能够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体验需求,也能够促进电影和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注重电影的可看性
“我觉得,电影要持续发展一定要注意它的可看性。”追光动画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制片人、动画师宋依依表示,新鲜的选题、故事的完整性、情感的深入度、细节的丰富度,还有视觉的表现力等方面,都能吸引观众重新进入电影院。
宋依依认为,观众选择去看电影,是跟线上化生活不一样的,他们希望得到的是线下的仪式感和社交属性。“所以我觉得,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需要给他们带来视觉盛宴、流光溢彩,希望他们在影院能看到高山流水、古今奇谈,希望观众来到影院,电影能够感动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有所深思。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要持续努力去做的。”
呈现极度视觉体验
在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视效总监魏明看来,电影是沉浸式的,是能够带来极致视觉体验的,观众坐在电影院里面,可以看到电影创作者给观众提供的每一个演员的情绪和矛盾、故事的核心和主题,以及奇幻的未知世界。
“比如说,在拍《流浪地球2》的时候,我们为了给观众提供更震撼的视觉体验,把《流浪地球1》中使用的所有数字资产、灯光系统,甚至是流程管理系统全部都做了升级,就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更加震撼、更加真实的世界。”魏明坦言。
他认为,这就是电影的魅力,这也是观众看电影和看短视频、微短剧最大的区别。“我们也会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把最震撼的画面、最硬核的技术和最热情的态度投入到电影的制作中。”
文、图|记者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