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Wi-Fi 7已正式商用,支持该标准的产品也逐渐增多。凭借高速率、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等关键特性,Wi-Fi 7成为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虽然其具备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但在商用进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01
Wi-Fi 7具备技术优势
Wi-Fi 7是以IEEE 802.11be为基础的第七代无线局域网标准,其设计思路是通过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改进,实现超高吞吐量、较低网络时延以及更好的网络可靠性。
在物理层,Wi-Fi 7最高支持320 MHz带宽,相比Wi-Fi 6最高160MHz带宽提升一倍,最高物理层连接速率可达36Gbit/s;同时引入更高阶的调制方式4096-QAM,相较Wi-Fi 6的1024-QAM,速率提升20%。
在数据链路层,Wi-Fi 7引入了MLO(多链路操作)技术,传统Wi-Fi技术只能在单一的2.4GHz或5GHz频段传输,而Wi-Fi 7的多链路传输技术可在多频段链路上同时传输(例如在2.4GHz和5GHz频段同时进行数据下载),从而提升吞吐量、降低网络时延并增强网络可靠性。
此外,为提升网络效率,Wi-Fi 7引入MRU(多射频单元)技术,实现更灵活的多资源块分配机制。Wi-Fi 6中每个终端只能分配到一个RU,而Wi-Fi 7的MRU分配机制可将多个RU分配给一个用户,从而更灵活地分配信道资源,提升频谱利用率。
02
Wi-Fi 7发展前景广阔
Wi-Fi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无线上网的主要方式之一。Wi-Fi 7的技术特性结合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背景,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新兴应用场景催生Wi-Fi 7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宽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基于数据流的新兴应用,例如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云端游戏等。这些应用对无线网络的速率、时延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Wi-Fi 7的技术优势恰好能满足这些需求,推动此类应用广泛发展。
在高清视频领域,随着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的兴起,视频流量已占据家庭上网流量的主要部分。数据显示,预计未来5年,视频流量将以2 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在家庭和企业网络中,承担此类流量的主要是W i-Fi网络;4K/8K高清视频的普及,对Wi-Fi网络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4K高清视频通常需要30M~50Mbit/s的稳定速率,8K高清视频通常需要100Mbit/s甚至更高的稳定速率。Wi-Fi 7完全符合此类性能要求。此外,在家庭网络中经常出现多终端、多应用并发的Wi-Fi高负载场景,例如老人通过Wi-Fi看电视剧、上班族通过笔记本电脑开视频会议等。Wi-Fi 7的MRU技术和灵活的前导码打孔机制,能够让这些大流量应用同时运行且互不干扰,从而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
虚拟现实产业与Wi-Fi 7的应用紧密相关。目前XR领域正处于技术突破和应用落地的加速期,随着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融合,加之硬件设备在轻量化方面取得突破,XR市场日趋活跃,新产品层出不穷,如小米AI眼镜、雷鸟X3 Pro AR、苹果Vision Pro、PICO 4 Ultra、Meta Quest 3S等。XR设备主要通过Wi-Fi与云端进行数据交互,对吞吐量和时延两大指标十分敏感。研究显示,高强度交互的4K虚拟现实典型吞吐量约为260Mbit/s;人类的反应时间约为200~250ms,XR中的时延必须尽可能小,以确保整体反应时间接近人类的自然反应时间,时延越高,视频卡顿、用户出现眩晕的可能性就越高。Wi-Fi 7的设计初衷是力争实现尽可能低的时延,最低可达5ms。而MLO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时延,适配XR的技术需求。
此外,云游戏也是Wi-Fi 7技术适用的场景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游戏形态,云游戏能让计算密集型游戏在玩家手中的轻量设备上运行,这与在传统平台上运行的游戏形成鲜明对比。在云游戏模式中,用户设备不再需要渲染图像或视频,这些工作改由云端服务器完成。目前国内的云游戏代表作有腾讯的《英雄联盟》云游戏版和网易的《原神》云游戏版等。由于大量计算需要在云端完成,此类应用对网络要求较高。而Wi-Fi 7的高速率、低时延和高可靠性正好契合相应网络需求,能助力云游戏产业发展。
千兆宽带普及加速Wi-Fi 7发展
目前我国千兆光网加速普及。《“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全面部署千兆光纤网络,持续推进骨干网演进和服务能力升级,构建通达全球的信息基础设施,保持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国际先进水平。《“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有序推进骨干网扩容,协同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和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三大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82亿户,较上年末净增1216万户。其中,100Mbit/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48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5%;1000Mbit/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2.2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635万户,占总用户数的32.7%,占比较上年末提升1.8个百分点。
随着无线技术和应用的普及,Wi-Fi网络因其结构简单、成本偏低且具有高速率、大带宽等特点,成为家庭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家庭网络中,逐步实现无线对有线技术的替代。目前,居家场景中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智能家居设备等大都通过Wi-Fi网络接入互联网。随着千兆宽带逐步普及和家庭Wi-Fi上网设备的增多,用户对家庭Wi-Fi网络的性能要求逐步提高,若Wi-Fi网络存在瓶颈,势必影响千兆宽带用户的下载性能。而通过Wi-Fi 7网络,能够将千兆家庭带宽的性能最大化;同时,Wi-Fi 7沿用了上一代Wi-Fi的OFDMA(正交频分多址)技术,并借助MRU技术进一步提升网络并发效率,这对家庭中数量不断增加的联网设备具有重要意义,能保证多个设备同时使用时的网络性能。
目前,我国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广FTTR(光纤到房间)业务。FTTR是面向家庭、企业等室内场景的新型网络部署方案,核心是通过光纤将高速网络信号延伸至每个房间,实现全屋高速、稳定、无缝的网络覆盖。FTTR能够有效解决Wi-Fi网络因发射功率受限造成的信号衰减和覆盖不足问题。它以Wi-Fi作为宽带入口,通过光纤代替传统网线,由主网关和从网关组成Wi-Fi Mesh网络,实现终端设备在不同房间移动时自动切换到信号强的网络。因网关设备有线部分接入的是光纤,网络性能远超传统的五类线和六类线。Wi-Fi 7与FTTR相结合能够为用户带来极致的网络体验;同时,具备Wi-Fi功能的FTTR主网关和从网关主要由运营商负责安装部署,省去了用户自行购买无线路由器的烦琐。如果运营商将Wi-Fi 7应用在FTTR的网络设备上,势必会加快Wi-Fi 7网络的普及。
Wi-Fi 7终端生态日益繁荣
当前,随着《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购新补贴实施方案》《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市场活跃。随着Wi-Fi 7芯片解决方案日趋成熟,相关终端产品日益增多。主流智能手机厂商均推出了具备WiFi 7功能的产品,例如苹果iPhone16系列、小米15系列、华为Pura80系列、vivo X200系列、OPPO FindX8系列、荣耀Magic7系列等。支持Wi-Fi 7的无线路由器价格呈高中低端阶梯式分布,例如500元以下的产品有华为BE3 Pro、小米BE3600、中兴BE5100、TP-LINK 3630D等;500~1000元的产品有小米BE6500 Pro、华为BE7 Pro、TP-LINK BE7200等;1000元以上的产品主要有华硕BE88U、新华三BE18000等。
03
Wi-Fi 7商用面临挑战
Wi-Fi 7虽具备超高吞吐量等关键特性,但在普及过程中仍面临频谱资源缺失、新技术冲击等多重挑战,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频谱资源的挑战
频谱是无线通信的基础资源与核心要素。纵观Wi-Fi的发展历史,其主要发展路线是以更大的频段带宽换取更高的速率。Wi-Fi 7的超高速率得益于320MHz带宽,相较上一代W i-Fi标准提升一倍。而320MHz带宽技术与6GHz频段的开放密切相关。美国于2025年4月23日发布法规,将全部6GHz频段(5925~7125MHz,共计1200MHz带宽)用于免许可技术。欧洲开放5925~6425MHz的500MHz频段作为免许可频段。英国、韩国、日本、沙特、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相继开放6GHz频段作为免许可频段。
目前,我国尚未开放6GHz频段作为免许可频段。2023年6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在全球率先将6425~7125MHz全部或部分频段划分用于包含5G/6G在内的IMT系统。在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我国代表积极推动将6GHz频段划分用于国际移动通信系统,最终通过多国和区域划分确定了6GHz频段用于IMT的全球基础规则。目前我国未明确6GHz频段上半部分(5925~6425MHz)用于免许可频段,因此在我国境内销售的Wi-Fi 7产品无法使用320MHz带宽。最大带宽只能达到160MHz,速率相较于Wi-Fi 6的提升并不明显。
6G和星闪技术对Wi-Fi 7的挑战
目前6G正从技术研究迈向标准研制阶段。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6G不再只是通信技术的增强演进,而是通过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数据技术、感知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的深度融合实现质的突破,其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六大应用场景,将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为各行各业带来更多创新可能。从目前来看,6G技术相比Wi-Fi 7能够提供更出色的网络性能与体验。
星闪技术是我国原生研发的新一代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由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发布,华为是星闪技术标准最关键的贡献方。星闪标准采用“一标多模”架构,接入层以上的基础服务层和应用层采用统一协议栈,适配SLB和SLE两种模式,实现了短距技术的统一。其中,SLE对标蓝牙技术,SLB对标Wi-Fi技术。SLE的技术创新性包括超低时延、超低功耗、中心调度、国密加密等新算法,以及性能增强、覆盖增强等五大关键特征。SLB采用超短帧、多点同步、双向认证、快速干扰协调、双向认证加密、跨层调度优化等多项技术,具备低时延、抗干扰能力强、同步精度高等特性,可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家居、工业制造、智能汽车等场景。
目前,虽然华为已经推出具备星闪功能的华为路由X1系列,但星闪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支持的芯片和产品较少,产业和用户规模与Wi-Fi和蓝牙无法相比。不过,星闪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相关产业和生态也在不断完善,未来与鸿蒙智联相结合,若辅以新的频谱资源,势必将在短距通信领域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从而形成与Wi-Fi和蓝牙竞争的局面。
Wi-Fi 7大规模普及仍需时间积淀
目前,我国千兆宽带主流速率仍是1000Mbit/s。在我国允许的160MHz带宽下,支持Wi-Fi 7的双空间流手机,其物理层最高协商速率为2882Mbit/s。实验室屏蔽环境下,旗舰级手机应用层的下行数据速率也能达到1700Mbit/s以上,这导致用户实际使用中Wi-Fi速率超过WAN口带宽,造成Wi-Fi网络性能过剩。从用户体验看,千兆宽带下用户将Wi-Fi 6升级到Wi-Fi 7的效果并不明显。2000Mbit/s有线宽带基本能匹配Wi-Fi 7的性能,但目前该宽带资费偏高,用户升级意愿并不强烈。
此外,Wi-Fi 7的4096-QAM、MLO等特性需要支持Wi-Fi 7的终端才能实现。目前搭载Wi-Fi 7功能的手机普遍为高端旗舰机型,且近年来因手机产品创新性减弱、耐用性提高及性能过剩等原因,消费者换机周期大大延长。因此,虽有国补政策刺激相关消费,但Wi-Fi 7终端大规模普及仍需一定时间。
04
对发展Wi-Fi 7的建议
首先,目前适合Wi-Fi 7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高清视频、混合现实、云游戏等场景。未来建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挖掘更多的“杀手级”应用,以此推进Wi-Fi 7的普及。
其次,建议电信运营商充分发挥Wi-Fi 7的优势,加快Wi-Fi 7网络部署。例如,在FTTR方案中加快Wi-Fi 7网关的落地;通过降低资费或推出灵活套餐等方式,加快两千兆宽带的推广。
再次,建议提升宽带上行速率,因为目前很多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需要向服务器端上传较大数据量的文件。最后,建议智能终端厂商在更多中低端机型中加入Wi-Fi 7功能,加速Wi-Fi 7技术的普及。
05
结语
Wi-Fi 7已开始正式商用。作为新一代无线局域网技术,Wi-Fi 7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相信未来随着芯片厂商、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的不断推进,以及应用市场的不断拓展,Wi-Fi 7技术终将成为主流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之一。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7月25日*
第14期 总972期
原标题:《速度革命VS落地“鸿沟” Wi-Fi 7的产业机遇和普及挑战》
文末彩蛋
8月12日,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将在北京举办“Wi-Fi 7商用:这么近,那么远”沙龙活动,汇聚产业链各方专家代表,探寻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平衡点,以及整个产业在机遇与挑战中的突围之路。
扫码报名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