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设巨头罗技的CEO最近公开宣布,要把生产线基本都搬出中国,年底前“中国制造”的比例要降到10%以下。明面上的理由,是为了应对关税,顺便还理直气壮地给美国市场涨了价。但这套说辞,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一场押上品牌未来的豪赌,而且看起来,赢面不大。
巨人的豪赌,走在钢丝上的罗技
咱们先说说罗技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首先,那个祖传的鼠标双击问题,已经从一个品控缺陷,快变成了一个互联网上的梗了。老用户苦不堪言,新用户也时有耳闻。按理说,出了问题你得加倍把控质量吧?罗技不,它反其道而行之,把生产线搬到工业基础更薄弱的地方去。这波操作,让人实在看不懂。
当信仰出现裂痕,品控的无声呐喊
与此同时,它曾经引以为傲的阵地,正在被国内的同行“卷王”们疯狂蚕食。现在的国产外设,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顶级传感器、轻量化模具、甚至是最新的磁轴技术,玩得飞起。关键是,价格还只有罗技的一半,性能却一点不差。当国产无线鼠标杀入百元内市场时,罗技的旗舰GPW,居然到2023年才慢悠悠地换上C口充电。这种反应速度,不像一个行业领导者,倒像个步履蹒跚的老人,被时代远远甩在了身后。
龟兔赛跑,被时代甩在身后的巨人
罗技为什么非要走这步险棋?
“关税”当然是摆在台面上的借口。但你仔细算一笔账,就会发现这事儿有多不划算。全球80%的鼠标微动开关,都产自中国的江苏昆山。你厂子搬到越南、泰国,核心零件还得从中国进。一来一回,物流成本先涨三成。那边工人的效率,据说只有国内的六成,工资却要付八成。更别提停电、罢工这些潜在的麻烦。
这些多出来的成本,最后自然是由消费者买单。美国论坛Reddit上,抱怨越南产罗技品控下降、按键松动的帖子随处可见。为了满足一个“非中国制造”的标签,甚至搞出了“中国零件运到越南组装,再拉到马来西亚贴标”这种堪称“物流行为艺术”的套娃操作。这不仅没能真正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反而把自己搞得成本飞涨,品控失守。
荒诞的全球化,一场舍近求远的闹剧
所以,如果说这纯粹是商业考量,那这决策未免也太草率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恐怕是行业竞争下的无奈,以及地缘政治博弈中的随波逐流。
罗技并非没有看到自己的衰落。数据显示,它在中国市场的关注度已经腰斩。在游戏领域,传统的键鼠优势也正在被各种新兴设备分食。当在一个关键市场节节败退时,战略性收缩、重新规划全球布局,就成了一个看似理性的选择。它试图通过分散产能来“去风险”,但这更像是一种被动的应激反应,而不是主动的进攻。
说白了,罗技今天的局面,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身的创新乏力、品控下滑是内因;中国厂商的强势崛起、全球贸易环境的变化是外因。它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最直接,却可能也最崎岖的路。
当一个品牌不再以技术和品质引领市场,而是将精力耗费在复杂的产地腾挪和成本转移上时,它离用户的心就越来越远了。罗技这次“出走”,搬走的不仅是生产线,可能还有它过去几十年积累下的品牌信誉和用户忠诚度。
它搬走的,不只是生产线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