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海事)
在天津海事局推进现代化海上智慧立体巡航执法体系建设的浪潮中,东疆海事局海上海巡执法大队无人机小组的李泽,以“打破壁垒、协同共治”为理念,在无人机巡航模式创新、跨部门联动、技术实战应用等领域不断探索,在渤海湾的壮阔画卷上,勾勒出智慧监管的生动轨迹。
模式优化:让巡航力量精准触达每片水域
巡航绝非“打卡”,必须精准高效。2024年,李泽负责辖区巡航规划时,发现传统无人机巡航存在“重复覆盖”与“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他带领团队绘制出辖区首张空巡航线规划图,标注通航密度与事故隐患点,为巡航力量配备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健全“1+2+N”的立体巡航制度体系,针对不同水域特点,他创新推出“动态巡航日历”:主航道实行无人机每日2次巡航的高频模式;锚地采用“固定翼无人机每周2次大范围巡航+多旋翼无人机按需抵近”的弹性方案;使得巡航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设备更新:让无人机始终紧跟执法需求
面对日益拓展的执法场景,李泽敏锐觉察到现有无人机在性能上的短板已成为效能瓶颈。2024年,他牵头成立无人机设备评估小组,对辖区内所有无人机的性能、续航、载荷等进行全面“体检”。
在检测过程中,他发现部分多旋翼无人机在强风下稳定性差,难以执行抵近检查任务;一些无人机的传感器精度不够,影响了对船舶尾气、溢油等的检测准确性。针对这些问题,李泽结合天津辖区的水域环境和执法需求,制定了详细的设备更新方案。
他积极引入了一批具有更强抗风能力、更高精度传感器的多旋翼无人机,新设备投入使用后,强风天气巡航效率显著提升,更适应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需求。李泽还注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升级。他建立了无人机设备维护档案,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校准,确保无人机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平台搭建:构建高效巡航的重要支点
合理布设无人机库是实现全辖区自主巡航、提升应急响应速度的关键,2024年初,李泽主动承担起天津辖区自动化机库分布规划的重任,目标是让无人机能在最短时间内抵达辖区任何角落。他与团队对辖区水域进行了全方位勘察,综合考虑水域面积、船舶流量、地理环境等因素,初步筛选出5个潜在布设点。为了验证这些点位的合理性,他们进行了模拟飞行测试,记录每个点位无人机的响应时间、覆盖范围等数据。经过反复测算和评估,最终确定了2个最优布设点,涵盖了主航道、锚地、渔港等重点区域,并据此提出自动化机库布设意见。
在机库建设过程中,李泽全程跟进,严格把控工程质量。他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对机库的防护性能提出了特殊要求。同时,他还推动机库与智慧海事平台实现联网,实时监控无人机的状态、电量等信息,实现了无人机的自动调度、充电和数据传输。
2025年初,首批2个自动化机库建成并投入使用,无人机的出航准备时间从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5分钟,应急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技术实战: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监管一线
除了随船执法,李泽还积极推动无人机在岸基一线执法中的常态化应用,积极拓宽无人机应用场景,让无人机成为日常监管的“尖兵”。2024年开展春雷行动中,运用无人机锁定32条“三无”船舶非法出海、非法捕捞证据,通过“双共”渠道协同打击,扫除隐患源头。
针对船舶摇晃导致无人机起降困难的问题,他组织开展多次模拟训练,总结出“顺风向、低高度、慢增速”的起降口诀,2024年开展随船空中巡查64次,单船平均检查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20分钟,配合登轮检查,整体检查效率大幅跃升。无人机就像提前潜入的侦查兵,让我们的检查从“盲查”变成了“精准打击”。
从优化巡航的每一个细节,到随船执法的每一次协同,从一线执法的每一次出击,到规范行政处罚的每一个流程,从搭建协同的每一个节点,再到打磨技术的每一次应用,李泽用务实创新的精神,为智慧立体巡航执法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供稿:任亚蕾 审核:张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