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深入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和基层认知,2025年6月底至7月初,浙江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联星海,AI织梦”实践团奔赴舟山市临城街道,开展了一场以“AI赋能教育”为主题的社会实践。
团队深入博物馆、社区、学校等多元场景,通过扎实调研与科普宣讲,既摸清了基层实情,也播撒了科技火种,为探索海岛地区教育智能化发展路径贡献青春力量。
博物馆里捕捉家庭声音:实践团敏锐捕捉公共文化场所的调研价值,首站选定人潮涌动的舟山博物馆。时值趣味航天文化展火热进行,众多家庭携子参观。成员陈嘉庆、施睿妍等主动出击,对观展的家长和学生进行针对性访谈。他们聚焦家庭场景下学习软件和智能设备等AI教育工具的实际使用频率、效果评价及潜在顾虑。这些来自教育直接受益群体的鲜活反馈,为理解AI在家庭教育辅助中的真实需求和接受度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社区单元深耕基层民意:社区是汇聚民情民意的重要阵地。实践团成员分组深入海宇、合兴、海悦等社区服务中心及如心邻里运动中心。蔡静渊、舒子豪、何舒恒等成员通过设立宣传点、开展面对面深度访谈、广泛分发并回收结构化调查问卷等方式,系统收集家长群体对AI技术融入学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辅导、个性化学习等关键环节的看法与期待。多位家长在访谈中表达了“希望AI能帮助孩子查漏补缺,但担心过度依赖”、“期待学校有更优质的AI资源,减轻辅导负担”等核心关切。
街头科普弥合认知鸿沟: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公众对AI教育认知存在差异的情况,实践团主动承担起科普使命。成员何舒恒、聂嘉怡等走上临城街道、深入悦珑湾小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街头科普活动。他们精心准备了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并结合趣味小演示,向以学生和家长为突出代表不同年龄层的市民生动阐释AI技术如何助力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公平性。
校园实地把脉技术落地: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也是AI技术落地的核心场景。实践团走进南海实验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深度实地考察。成员们不仅观察了智慧黑板、学习平台等现有智能教学设备的应用情况,更重点访谈了一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保障人员。通过交流,团队系统梳理了该校在运用AI教学平台、智能管理系统过程中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现实挑战。
浙江海洋大学“智联星海,AI织梦”实践团的舟山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入的社会调查,更是一场生动的科技赋能教育启蒙。他们带回的宝贵见解与播撒的科技种子,必将为舟山乃至更广区域的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