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广西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船笛绕港,不绝于耳,一艘外贸货轮满载货物缓缓抵港。待船靠泊后,一场智能化的作业随即展开——
只见码头堆场内,各色集装箱有序码放,在一圈圈“U”形通道上,轨道吊在自动化技术控制下精准卸载货物,无人驾驶的智能导引运输车(IGV)在一旁来回穿梭,把集装箱像积木一样运送到指定地点。
行云流水的装卸作业背后,是自动化在显效。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全球首个采用“U”形工艺布局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因充分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自动控制等新一代尖端技术,集装箱码头已实现高度信息化、标准化、全自动化。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部副经理杨锋介绍,相比传统码头,自动化码头的操作人员减少约70%。2024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共完成165.6万标箱,助力北部湾港集团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
也正是在这里,从贵阳国际港发出的满载着化肥、铝矾土、电视机、汽车零配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每天运抵到此高效中转,实现海铁联运“下车即上船、上船即上车”的无缝衔接,港口功能正加速向内陆延伸。
贵州、广西作为最早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合作机制的两省区,这条大通道连起的不只是两地货物运输的轨迹,更是内陆与港口的共赢密码。
为进一步拉近内陆地市与全球市场的距离,贵阳国际陆港与北部湾港建立“组合港”,通过全方位前移港口服务,为内陆外贸进出口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和营商环境,推动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实现“双向奔赴”。
贵阳国际陆港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戴添华向记者介绍,“目的是将沿海港口的通关、订舱、堆存、中转等传统功能向内陆地区延伸,在贵阳国际陆港提前完成原本需要在沿海港口完成的部分流程后,通过铁路直接运至沿海港口装船出口,可以减少货物在港口的滞留时间。”
在戴添华看来,对企业而言,这样的服务模式所提供的“属地用箱、时效更快”,“自动核销放行、无感通关”等便捷服务,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对港口而言,减少码头作业量,提升生产计划精准度,有效提高港口作业效率。
此外,今年两地还开通多条特色外贸线路,其中,开行了马来西亚/泰国-钦州港-贵阳外贸橡胶进口班列,上半年共发运2194TEU,同比增长166%,意味着钦州港已经成为贵州稳定的重要原料进出口中转站,为贵州通道沿线客户提供稳定、便捷、实惠的全链条运输服务。
接下来,北部湾港集团将持续优化通道物流模式,整合港口、航线多式联运资源,推动新通道从单一的物流通道发展成为经济、贸易、金融、物流相融的复合型大通道,为贵州“黔货出海”以及内陆腹地发展向海经济、扩大与东盟开放合作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