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继「推理科幻」之后,异事悟最新一期的征稿主题是:「农业」。
你可能会觉得,科幻的诞生和发展,是源自各种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科幻似乎属于城市,属于工厂,属于星辰大海;而「农业」这个行业,看起来过于古老了,与科幻格格不入。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农业在科幻中的位置,远比在其他类型文学中更重要。
科幻讲述的,往往不是关于个体,而是关于人类文明和社会整体的故事。而文明的建立,社会的发展,都建立在农业之上。
詹姆斯·冈恩在《科幻之路》中告诉我们,科幻小说是多种幻想文学的源流共同发展的产物。而在每一种源流中,我们都能见到农业的影子。
▲《新亚特兰蒂斯》中的乌托邦岛国「本撒冷」
科幻的源头之一,是乌托邦文学。16、17世纪的思想家们想要设计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在每一种设计中,他们都不吝笔墨,大段描写新社会中农业的组织形式和使用的技术。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里的轮作制农业和集约化生产,到托马索·康帕内拉《太阳城》里能够帮助农业生产的「智慧车」机械和天文知识,到弗朗西斯·培根《新亚特兰蒂斯》里的植物杂交、温室培育等农业科技实验……在今天,任何一个试图设计新的社会文明形态的科幻作品,如果缺少了对于维系这个社会的农业的描写,都是不完整的。
科幻的另一个源头,是旅行探险文学。人类通过科技的力量到达了遥远陌生的地方,想要长期生存下去,也必须借助农业活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里,主角来到大洋上的荒岛,把它变成了自己的农场。虽然他没有使用什么可以被看做「科幻」的新技术,但这部小说仍对后世的科幻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已经走得更远,但不管是去海底、地心还是外星球,想在这些地方开辟新的世界,关于农业的描写都不可或缺。
▲《鲁滨逊漂流记》1719年初版插图中的「农场」布局
我们的日常征稿要求一直强调「与中国有关」,而「种地」就是非常地道的中国元素。当中国的探月工程第一次从月球取得土壤时,中国人讨论最多的,是月球上能否种地。农业,毫无疑问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千万年来,在这片季风主导的土地上,人们翻耕,播种,浇水,除草……乃至收获,晾晒,储存;期间还要抵抗干旱、洪水、虫害、贵族阶级的剥削……食不果腹是常态。
人没有食物,就会死。
工业革命以前,「饥饿」是人类的永恒主题,除了少数被供养的贵族阶级,绝大部分人都在饥饿中挣扎。即使在当下,最新一期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全球仍有约7.33亿人面临饥饿。而在中国,最近一次大面积饥荒发生在1959年,中国人远离饥饿已有66年。
或者说,中国人远离饥饿才有66年。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土地和粮食怀有刻骨的感情。即使是从没去田地劳作过一天的大部分现代青年,看到丰收的新闻也会欢欣不已,会感激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对袁隆平院士等农学家有发自内心的爱戴。每日三餐都不只是超市的收据、资金的交易,而且是土地的馈赠。
——看到这里,作为科幻创作者的你,是否想要写一篇关于「农业」的科幻小说呢?
农业这个最传统的行业,实际上涉及多个种类的学科知识。基础农学包括「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杂草科学」「农药科学」等等,衍生类别更是多不胜数,「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水利学」「耕作制度」「农机研发」「农产品加工」……甚至「畜牧业」「林业」「渔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农业。
当具体的农业科学技术,跟人类的实践结合,就会诞生许多有趣的案例,让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有趣而复杂的变化,产生许多非常「科幻」的故事。
▲《克拉克森的农场》:精心设计有时不如灵机一动
讲一个近期的案例吧,它来自前几天央视的报道。
从前,人类获取糖分的方式与蜜蜂采蜜、甘蔗生长一样,依赖自然的馈赠——阳光、土壤和漫长的生长周期。但今天,中国科学家改写了这个延续千年的故事。在实验室里,他们让二氧化碳——这个被视为气候变暖「元凶」的气体,摇身一变成了白糖。而这一切,仅需17个小时,比甘蔗成熟快上数百倍。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先用光伏电分解水制氢,再将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甲醇。这一过程被称为「液态阳光」,能量转化效率高达17%,远超植物光合作用的2%。随后,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团队接过接力棒,设计了一条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生产线」——11种工程酶像精密齿轮般协同工作,将甲醇一步步转化为蔗糖,最终浓度达到每升14克,转化效率高达86%。
这项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制糖。中国每年进口白糖超500万吨,若用此法替代,可节省2000万亩耕地和数亿吨淡水。更关键的是,每合成1吨糖就能消耗1.6吨二氧化碳,这样就能让钢铁厂的废气变成资源。预计在2026年,千吨级生产线将在兰州投产,目标成本比国际糖价低40%。未来,这项技术或许还能帮助人类在火星基地里「种」出糖。
▲体外转化非粮低碳原料合成蔗糖。图源:中科院之声
另一个案例,是关于海藻的。
中国养殖海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过去主要局限于紫菜、海带等少数食用和药用品种。近年来,国内科研院所开始研究更多新型海藻品种,并将其应用拓展到多个领域:作为生物刺激素(类似肥料,但主要通过刺激植物新陈代谢发挥作用)、动物饲料以及可直接食用食品。这些领域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豆及其加工品。然而中国耕地资源有限,在优先保障主粮种植的前提下,可用于大豆种植的土地面积十分有限,导致我们每年需要大量进口大豆,其中相当部分来自美国。海藻养殖的兴起将改变这一局面——与大豆种植相比,海藻养殖不需要淡水和耕地资源,还具有固碳等环保效益,有望在饲料、食品和农业投入品领域显著减少中国对大豆的需求,从而重塑农业资源格局,提升中国在全球粮食供应链中的主动权。
还有一个一点都不皆大欢喜的案例,记录于《种子帝国:孟山都的过去与人类粮食的未来》。刘宇昆的科幻小说《结绳记事》也讲过这件事,其中很多内容并非虚构。
孟山都(Monsanto)公司最初以生产糖精、咖啡因起家,后开始生产和销售农药(橙剂、草甘膦等)和转基因种子,逐步成为行业巨头,于2018年被拜尔集团收购。孟山都销售的农药对环境有巨大影响。橙剂曾在越南战争中使用,含有剧毒二噁英;治理被橙剂污染的土地需要极高的费用,而越南人民仅得到了九牛一毛的补偿。草甘膦除草剂(农达,Roundup)同样对环境和人体有极高风险,孟山都将其与转基因作物(如抗农达大豆、玉米)捆绑销售,形成「农药-种子」的闭环商业模式。在种子的销售上,孟山都往往通过「基因专利」来禁止农民留种,使得农民不得不每年购买新的种子。技术反而制造了垄断和贫困。
这是现实中的农业。那么,在科幻文学中,农业会是什么样子呢?
关于农业科幻,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电影《星际穿越》。故事一开始就是粮食危机,需要探索虫洞破局;结尾主角父女重逢,人类在土星空间站建立了巨大的太空农场,粮食危机解除。虽然「时空」「引力」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科幻元素,但「农业」贯穿始终,是一切的起点和结局。
▲《星际穿越》中的太空农场
另一部电影《火星救援》中,主角被困火星,为了生存艰难种植土豆。为什么剧本选中的唯一作物是土豆?很简单,土豆是营养极为全面的主粮作物,产量高,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低——好种,高产,有营养,且好吃。在火星发展农业的话,土豆无疑是作物的首选。
▲《火星救援》
而拥有庞大世界观的著名科幻小说,一定离不开农业系统的设定。
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笔下,「银河帝国」系列中麦曲生星球的「微生农场」就是典型案例,该农场利用微生物(如酵母菌、藻类、细菌、真菌等)进行食品生产,将微生物培养成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原料,可以模拟各种肉类、蔬菜、面包等食材的口感与风味。而《基地》中开篇对于银河帝国首都川陀的描写,就是它如何被数百个专门的农业星球所供养。
另一套科幻巨著,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更是以细致硬核的笔触,描绘了人类殖民火星的百年史诗,其中每一个阶段关于农业的描写都十分细致。《红火星》里,初到火星的人类引爆地下冰层释放水蒸气,用藻类和地衣改良火星土壤,种植温室作物。《绿火星》里,人类用硝化细菌和固氮植物增加火星土壤肥力,在火星上种植适应当地昼夜温差和弱光照环境的转基因作物。在《蓝火星》中,火星上出现了水域,人类依托耐盐藻类和水生作物发展出新型的盐水农业,同时也开始面临地球植物在火星上失控的危机……
▲科幻插画大师Peter Elson为《火星三部曲》绘制的封面,展示了火星建设的三个阶段
在中国科幻作家的笔下,农业这一主题,更是被深入挖掘,与人性的抉择、国家乃至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刘慈欣的《天使时代》(后来扩写为《魔鬼积木》)中,科学家为了解决非洲人的吃饭问题,用基因技术改造了人类自己,让人类可以直接以草木为食物,也因此触犯了对「人类」的定义,遭到强国的武力干涉。而在《三体3:死神永生》中,云天明生活在三体文明中,却种植着一块生机勃勃的麦田,这成为他依然保持人性的证明。
王晋康的《蚁生》里,一座特殊年代中知青们工作的农场,成为了一种从蚂蚁中提取的药剂的试验场,农业成为了社会实验的载体。在《生存实验》中,人类的孩子们失去了曾经文明和科技的纽带,在极端的异星上进行生存竞争,回归最原始的种植业,以延续人类文明。
韩松的《红色海洋》里,人类在灾难后退化为海洋生物,他们养殖藻类,培育用来食用的婴孩,来满足「吃肉」的渴望,用一种充满隐喻的方式,搭建起诡异的海洋生态系统。在《医院》三部曲中,人类的粮食最终被营养剂所取代,自然界被工业化剥夺,粮食成为了异化和控制人类的工具。
何夕的《异域》中,人类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制造了时间流速不同于现实的「西麦农场」,自以为找到了衣食无忧的捷径,却不得不面对自然界的惩罚,去迎战比人类超前进化了千万代的新物种。在《田园》中,更是把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木禾」,与最新的转基因技术结合在一起,用一个充满悲剧感的故事,讨论基因垄断、粮食危机和人性贪婪的深刻命题。
除此以外,主流娱乐文化中,「种田」「基建」「经营」俨然是一大分类。如网络文学中的「种田文」,看主角从无到有一点点建立自己的庄园/农场/领地/基地,读者就像见证了一颗种子逐渐发芽、生长、成熟,满足之情油然而生。经营游戏如《模拟农场》《星露谷物语》乃至古早的《QQ农场》等,都深受玩家喜爱,「收获」这一概念永远是中国人的爽点。
▲《星露谷物语》游戏截图
本次征稿,我们希望收到以「农业」为主题的科幻作品,且「农业」元素必须参与主线情节的推进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背景。
农业下属的分类极多,你可以自由发挥你的想象力。最简单的方法也许是直接在「种田文」中加入科幻元素,比如《我在星际种田》——请作者们注意,「种田文」有固定的套路,整体侧重于发展、升级、收获的愉悦感,而我们需要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农业题材的科幻小说。并不是说「星际种田」不属于「农业科幻」,而是过多同质化的内容会让编辑审美疲劳,大感无趣;对作者们来说,这个赛道也很难写出新意。
所以请不要让种田文的套路束缚你的灵感。试想一下:
如果人类可以消化纤维素了,农业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人类可以直接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糖类物质,农业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说合成食物是工业代替了农业,那农业有没有可能取代工业?
土壤中会长出生物计算机吗?
未来世界,海平面上升,人类可以在青藏高原种植吗?可以在海水中种植吗?
数字化人类会建立虚拟农场吗?
整个地球会不会是高维文明的种植园,人类只是其中的作
——笔给你,请你来写。
我们期待你能将脑海中关于农业的想象落实成文字,向大家展示农业的无限可能!
投稿要求
投稿要求1、请将作品以word文档附件形式投递,邮件正文不需要出现作品内容。附件后缀须为docx格式,不接受doc、pdf、rar等其他格式的文件
2、稿件正文格式:10号字、1.5倍行距、首行缩进、宋体(中)/times(英)
3、只接受未在任何场所发表过的新作品,签约形式为全版权独家授权,介意勿投
4、只接受原创稿件,即不包含任何人工智能(AI)生成的文本(包括但不限于将AI作为辅助工具生成的情节、人物等)
5、邮件和附件文档标题的格式均为:主题-作者名-《文章名》-字数(精确到个位)。例:农业-金·斯坦利-《红火星》-62513
6、作品标题请勿超过7个字
7、由于编辑的审稿时间和精力有限,目前我们不接受退稿(修改后)重投。如来稿属于这种情况,请邮件通知撤回,否则我们将会拒收您的所有来稿(关注公众号:征文约稿小助手,获取投稿方式)
截稿日期
2025年12月31日23:59
投稿邮箱
(注意,不是com)
字数要求
稿酬标准
3,000~30,000字
200~500元/千字
30,000~80,000字
150~300元/千字
80,000字以上稿费另议
另有衍生分成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