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加速了?你别不相信,2025年8月5日,这天成为了"史上最短一天",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最新数据显示,地球自转速度在当日比标准24小时缩短了1.51毫秒,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2024年7月5日创下的1.66毫秒纪录。
这表明了地球因为月球潮汐导致的减速时代彻底被终结,地球自转速度被逆转了。那这一神奇的变化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主要是源于自然力量之间的较量,科学家研究发现,当月球运行至距地球赤道最远的位置时,其引力会产生类似"收紧陀螺"的物理效应,使地球自转周期缩短约1.3-1.6毫秒。
此外,地球冰川融化后,导致地球质量分布发生变化,也会改变地球的转动惯量——南北极每年消失的2800亿吨冰川,使地球质量向赤道转移,贡献了约10%的加速因素。
美国加州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邓肯·阿格纽教授指出:"如果液态外核减速旋转,地幔和地壳可能因角动量守恒而加速。"这种地核-地幔的耦合变化,加上季节性大气环流的扰动,共同编织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复杂变奏曲。
尽管单日1.5毫秒的变化对日常生活毫无感知,但在原子钟的精密尺度下,这种累积效应已使地球时与原子时的偏差达到0.9秒的阈值,触发了计时系统的红色警报。
所以,在多重的因素下,地球速度开始加速改变,当然,我们不排除还有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因素,同样影响着地球的自转。想必有很多人会思考,地球自转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呢?
说白了,对我们的日常影响并不大,但会对我们使用了半个世纪的闰秒机制带来挑战。尤其是我们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通过双向授时将时间同步精度提升至20纳秒级别,每四分钟自动校准;而GPS则完全忽略闰秒,依赖固定偏差实现同步。
当然,地球自转加速不仅影响时间计量,还可能通过气候系统向生态领域蔓延,改变洋流、大气环流模式,甚至扰动生物钟。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融化正在改变地球自转轴的位置。
在最坏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北极可能向西移动27米以上,创下历史新高。这种变化虽难以肉眼察觉,却可能引发极潮现象,导致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数厘米。此外,自转加速可能打乱鸟类生物节律,影响繁殖与生存
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该干嘛就干嘛!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