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淀统战)
从国产CT“破冰者”
到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从三山五园文化
到具身智能的未来图景,
海外名校博士团用脚步丈量
海淀这片人才与梦想的沃土,
沉浸式感受中国创新脉动的勃勃生机。
8月6日,由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主办、海淀地区海外联谊会承办的“2025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海淀站活动圆满收关。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25所QS世界排名前100高校的50名博士,通过参访科技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地标以及参加专场政策推介会,深度感受海淀科技创新生态的澎湃活力。活动期间,14家北京市、海淀区重点单位与博士团展开精准对接,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强劲动能。
探访创新高地
沉浸式感受“硬核”实力
首站,博士团参访了北京东软医疗设备有限公司。“1997年,我们用第一台国产全身CT打破了国外垄断!”——企业相关负责人自豪的介绍到。
在东软医疗展厅,博士团通过详实的图文、实物及演示,了解了东软在软件与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与创新成果。据介绍,东软医疗智能影像系统已布局从摆位、扫描到诊断的全链条,产品已覆盖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基层市场占有率领先。从打破垄断到实现AI全流程覆盖,东软医疗的发展是中国高端医疗装备崛起的缩影。
走进北京中关村学院,博士团深入了解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该平台以“极基础、极应用”研究理念,致力于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垂直应用拓展,形成了“产学研创投”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体系。当天,相关负责人现场进行了人才政策宣讲,向海外人才伸出橄榄枝。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博士团参观了以“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为主题的展览。展览涵盖量子研究、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设置了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等五大展区,集中呈现了300余家在京科研机构、企业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数百项创新成果,作为中关村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成就的缩影,让博士团详细了解了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沉浸式感受中国创新脉动的勃勃生机。
体验文化科技融合
领略“中国式创新”底蕴
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的双展联动,为博士团打开了理解中国创新的另一扇窗。《礼敬簠斋——一代金石宗师陈介祺特展》中,金石拓本与手札墨宝,诉说着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传承;《薪传国粹——“万印楼”新藏当代国际篆刻精品展》里,近300方国际艺术家作品展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2025亚洲数字艺术展”则通过AI生成艺术、全息投影等技术,呈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三大展览共同构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海淀诚意满满
“晒”出引才家底
百万发展奖励资金、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提供近万个实习岗位,创新场景应用促进技术落地;率先推出全国首个具身智能三年行动方案……海淀区人才对接会内容满满,海淀地区海外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刘珍主持会议,并对各位海外博士来海淀发展表示热烈欢迎。
海淀区人才工作局局长、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崔定宇详细介绍了海淀区发展环境与政策支持。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海淀区创新资源富集,人才高度集聚,区内实施“海英计划”支持创新人才,提供包括百万元级发展奖励、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在内的全方位保障;推出试点建设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10项举措,构建“初创培育—成长加速—领军发展”三级扶持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实习实践行动计划,强化与研发机构、高校及头部企业合作,着力打造“实习-就业-创业”贯通式服务体系,助力青年人才在海淀“安得了家、创得了业、圆得了梦”。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副处长肖晶推介了区域产业政策。当前,海淀区已构建起“1+X+1”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依托“顶层设计+横向普惠+产业垂直”的产业生态布局,从政策扶持、投资引导、孵化培育、平台搭建、空间保障五个维度打造全要素服务矩阵,为科创团队与科技企业提供坚实支撑,具体举措包括:每年投入超10亿元支持人工智能(AI)产业发展;设立规模达200亿元的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资生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积极布局“一南一北”产业生态版图等。
当天,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慧灵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等14家重点单位与博士团展开“一对一”对接,探讨技术合作与人才引进事宜。
此次“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海淀站活动,通过深度参访、文化体验与精准对接,为海外人才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科技创新生态的窗口,也为海淀区与全球高端人才搭建了合作桥梁。海淀不仅有实践场景,更有让梦想落地的土壤!正如大家所说,“24小时太短,故事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