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8月8日评论(苡臻)2025 年的盛夏,我国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领域频繁传来震撼消息。7月27日至8月4日,短短9天内,中国星网连续完成三次发射任务,将三组低轨卫星互联网卫星送入太空。
这种高密度的发射节奏,不仅刷新了我国航天的新纪录,更向世界宣告: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加速期。
这一系列发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我国在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竞赛中关键的战略落子。随着SpaceX“星链”、亚马逊、OneWeb等国际巨头加速布局,轨道和频谱资源的争夺日趋白热化。在这场关乎未来通信格局的太空竞速中,我国正以持续加快的发射节奏、不断优化的产业链协同以及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全力竞速。
高密度发射:加速背后的产业能力认证
8月4日18时21分,我国于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运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星网在短短9天内的第三次发射——7月2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7月30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如此高密度的发射节奏,在中国航天史上极为罕见。
过去,卫星发射往往被视为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产业链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瓶颈。但如今,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的飞速发展已打破这一传统模式。
从产业视角看,高频次发射本质上是对卫星互联网全产业链协同能力的“压力测试”。卫星制造环节必须实现批量化交付,火箭生产要保障快速迭代供应,发射场需具备流程化调度能力,测控系统要支撑多星并行管理。
常态化快速发射是低轨巨型星座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保持高频次的发射能力,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数千甚至上万颗卫星的组网。“九天三发”也意味着星座部署计划将更加紧凑,组网周期大幅缩短,以更快地形成卫星覆盖能力与服务能力。
为何能实现“九天三发”?多维突破支撑竞速底气
“九天三发”并非偶然,而是我国卫星互联网战略思维、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多维度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如此密集的发射节奏,最直接的驱动力来自国际规则下的资源争夺与“保轨占频”的紧迫压力。发射通信卫星离不开申请空间频率和轨道资源,而卫星频率和轨道等太空资源属于全球性不可再生资源,资源获取需遵循“先申先得、先占先得”甚至“先占永得”的原则。目前,SpaceX凭借“星链”的快速扩张,已抢占大量优质轨道,而亚马逊、OneWeb等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布局。我国必须加快发射,完成组网,才能确保未来在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能力不断提升。民营商业航天力量崛起,助推卫星批量化生产。过去,卫星制造依赖传统航天体系,周期长、成本高。而如今,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正在推动卫星制造的“工业化革命”。例如,此次发射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全部由银河航天研制,由银河航天卫星智慧工厂出厂,其智能化卫星生产线使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可实现年产百颗以上的1000 kg级卫星。这种柔性化、批量化生产能力,为高频次发射提供了关键支撑。
此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投入使用,为我国提供了更高效的发射窗口。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它具有专用性强、发射频次潜力高、商业化运营机制灵活等显著优势,为卫星发射提供了物理空间和流程保障。
更深层次的变革,则来自中国星网思路的深刻转变。自去年以来,中国星网进行了重要的管理层调整,引入了更多具有深厚电信运营商背景的高级管理人才。例如,今年2月,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的梁宝俊,已任中国星网总经理。在此之前,中国联通原高管李广聚、王芳也已经调任中国星网,分别出任副总经理以及首席财务官。
这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星网战略重心从“航天工程思维”向“电信运营思维”转变,以及对“速度”和“效率”的极致追求。更强调成本控制快速迭代,更追求市场响应速度、更注重商业可持续性。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中国星网开始借鉴互联网行业的敏捷开发模式,推动星座建设从“国家任务”向“市场化运营”转变,从而在资源争夺战中占据主动。
征程未竟:规模化运营的深层挑战
尽管中国星网的发射节奏已显著加快,但相比国际领先企业,仍有较大差距。要成为全球卫星互联网服务商,还面临技术、标准、产业、生态、商业模式等多重困难。
在技术上,数万颗卫星的自主运行管理仍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星间激光通信的大规模应用、智能化运维系统的开发、低成本终端设备的普及,都将直接影响星座的实用性和竞争力。目前,我国在激光星间链路、自主避碰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为大规模组网奠定了基础,但仍需进一步验证其可靠性和经济性。
在产业与合作层面,卫星互联网涉及通信协议、终端设备、应用服务等多个环节,我国需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的国际化,避免被排除在全球市场之外。同时,如何与海外运营商、政府机构合作,协调频谱资源,避免信号干扰,解决市场准入问题,也是中国星网必须面对的国际化课题。
而在商业模式上,如何在高投入的星座建设与可持续盈利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中国星网能否真正走向全球市场。当前我国卫星终端设备价格高达数万元,远超消费级市场承受能力;行业应用场景开发不足,除应急通信外,缺乏规模化需求,还需探索更多可持续的商业应用。
星空浩瀚,征程未竟。中国星网的“九天三发”,不仅是一次技术能力的展示,更是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全球低轨卫星互联网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正以自主创新的技术突破、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势,全力争夺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