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广袤农田上,一场关于“农业×AI”的深层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推动这场变革的,正是北京农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家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人工智能企业。它不是从实验室、写字楼里走出来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在土地上,汲取农业现实痛点、数据和农民声音成长起来的科技力量。
一、农业,不能靠PPT种田
这几年,“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成为高频热词,但很多项目止步于概念展示、试点摆拍,缺乏落地能力。农智农业科技却反其道而行之。
创始人李建平博士,曾是硅谷顶尖AI实验室的研究者。他说:“我们不是来讲故事的,而是来写代码、修算法、做农活的。”
自2025年成立以来,农智的技术团队深入田间一线,累计走访23个省份,调研600+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涉农企业,从耕、种、管、收到养、加、运、销的每个环节都构建真实数据库,为算法训练提供了“田里长出来的底层素材”。
二、重新定义“种地”:六大系统,全面智能
农智科技以“打造AI农业全链生态岛”为愿景,构建了贯穿农业全流程的六大核心系统:
1. AI智耕系统:以L4级无人驾驶农机为核心,支持多台编队作业,精准完成播种、施肥、除草、收割等工序,节约人工60%以上;
2. 智慧种植系统:布设高密度传感器网络与边缘AI终端,实时采集光温水气、病虫害等数据,并通过大模型联动精准灌溉与施肥;
3. 智能养殖系统:实现个体化饲喂、行为识别、健康档案生成,提升畜禽健康度与出栏效率,已在云南曲靖大幅降低疫病扩散;
4. AI禾链系统:通过AI视觉+多功能柔性加工产线,实现农产品果干、果酱、冻干等深加工,同时嵌入区块链全程溯源;
5. AI穗研系统:打造融合科普教育、研学旅游、农业文化传播的AI农文旅体系,年接待研学团队10万人次以上;
6. 数耘智枢平台:打通种养加工仓销等关键节点,实现农业全链大数据的可视、可控、可调度,支撑农业金融风控、政府决策与数字乡村治理。
典型案例:湖南岳阳智慧农场引入AI智耕系统后,全年农机作业效率提升82%,单位能耗下降41%;山东寿光蔬果合作社采用AI禾链系统后,出口果干平均溢价提升28%。
三、做农业的“华为”,不是农产品的“微商”
农智农业科技从不卖“农货”,我们输出的是农业系统级能力和未来的产业升级路径。
我们致力于:
· 为政府打造可视可控的农业智慧治理平台;
· 为企业提供农业数据支持与智能供应链体系;
· 为农户构建“高产出、低风险、数字化”的农业生产新方式;
· 为社会培养“懂农业、精技术、善经营”的数据型新农人。
农业不是用来卖情怀的,而是要能落地、能赚钱、能迭代。
四、我们相信:科技的终点,是回到土地
我们始终铭记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也牢记中国农业的四大痛点:
效率低、品质波动大、人才断层、数据缺失。
农智农业科技的使命,就是用人工智能的力量,把这些问题一个个解决,让农业成为值得年轻人重新回归的事业,让农田成为数字经济的入口。
我们用科技种下希望,让未来长在中国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