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都市生活中,手机没电的感觉,简直比失恋还让人心慌。低于50%的电量,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结果也正是这种焦虑心理,使得共享充电宝成了间谍活动的“最佳掩护”。
共享充电宝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不管是商场、餐厅还是地铁站,2025年预计约有7.55亿人使用,平均每人一年至少用12次。然而,90%的用户看到“是否信任此设备”时,往往直接点击了确认。更严重的是,一些人甚至会允许USB调试模式开启,甚至有的人不自觉地授予了摄像头和文件管理权限,这样一来,手机安全就大大降低了。
其实,这个“毒充电宝”的风险早已不是危言耸听。调查发现,境外间谍组织通过共享充电宝的生产、销售和投放环节的漏洞,偷偷在设备内安装了微型计算机芯片。这样,这些被“改造”的充电宝在为你充电的同时,悄悄建立了一个隐蔽的数据通道,能在短短几分钟内盗取你的通讯录、照片、视频,甚至是支付信息。
而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通过植入间谍软件和木马病毒的方式来进行攻击。你把手机连接到充电宝后,这些“电子寄生虫”便开始偷偷潜入你的手机系统,断开充电宝后,这些病毒依然能在后台活动,窃取聊天记录、位置信息,甚至可以远程开启手机的摄像头和麦克风!这些行为十分隐蔽,普通人几乎无法察觉,只有专业的设备才能发现异常。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国安部曾披露,某央企员工在出差时使用酒店充电宝,竟导致87份核心图纸泄露,造成了几亿元的项目损失。而涉密人员的手机里常常存有重要的技术资料、客户信息等,一旦泄露,极有可能被传输到境外,严重威胁到国家安全。
尤其是那些出差频繁、容易在外使用公共充电设备的敏感岗位人员,他们更容易成为间谍攻击的目标。共享充电宝窃取的数据,不仅仅是个人隐私,它们还可能泄露国家机密——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位置信息、消费习惯,甚至能推测出你的职业、收入,甚至政治倾向。
那么,面对这种风险,国安部提醒大家,不要听之任之,但也不必因为恐慌而完全避免使用共享充电宝。关键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在选择充电宝时,尽量选择信誉好的官方品牌,并拒绝那些外观有拆卸痕迹或接口异常的设备。
如果手机出现异常发热、电量剧增、运行卡顿或莫名弹广告等情况,要及时断开连接,并进行安全扫描。此外,国安部还特别开通了举报渠道,如12339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平台,任何发现可疑设备的人,应该立即断开使用并举报。毕竟,国家安全无小事,每一根数据线背后,连接着你我,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
主要信息来源:
- 今日霍州2025年7月30日报道
- 环球时报2025年7月31日报道
- 央广网2025年7月30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