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看不见,但我可以用镜头把一切拍出来,让大家看到!”近日,一段时长8分钟的短片《永驻黑暗》,由25岁盲人青年夏果(网名)拍摄,并在FIRST电影节人间短歌单元展映,成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手中仅有一台挂在脖子上的运动相机和一款支持读屏功能的剪辑软件,夏果通过这些简陋的工具,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依靠耳朵去感知声音,默默剪辑了十几个小时,最终呈现出一部内容精炼、叙事清晰的作品。他幽默地表示:“这些画面就是我平凡的生活,我只是用镜头当作了我的眼睛。”
独特视角下的生活片段
让看不见的他,出现在大家眼前
夏果解释说,这部短片是他去年和今年拍摄的两个视频的集合,经过精心剪辑,最终呈现出纪录片般的效果。片子主要记录了他作为一名盲人,如何在校园中独立生活的点滴:一个人拿着盲杖,靠感觉找到电梯,熟记路径,成功到达食堂;在各个摊位间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偶尔也会遇到些小意外,比如不小心撞到头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镜头,通过独特的视角拼接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盲人努力面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故事。
在过去,夏果也拍过不少类似的短视频,并不断更新到多个社交平台,收获了几十万粉丝的关注。网友们在鼓励他的同时,也期待着他更多的创作。2024年,在哔哩哔哩的百大UP主盛典上,他凭借这类短视频荣获最佳作品奖。今年,他的作品又一次在小红书与FIRST青年电影节联手推出的“人间短歌”非虚构短片特别展映单元中亮相。
失明背后的故事
一场从接受到自立的漫长蜕变
夏果,真名魏和,2000年出生在河北邯郸。从记事起,左眼就已失明。大一时,右眼因病视力逐渐丧失,经过手术后,右眼也彻底看不见了。尽管如此,夏果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他选择转校到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中医系的针灸推拿专业。
“对于一些天生失明的人来说,可能从小就没有过真实的视觉感知,但我曾经拥有过看到世界的能力,知道红色是什么、蓝色是什么。失明的痛苦,也许正是来自于这种曾经拥有而失去的感觉。”他说,在失落中,他经历了漫长的调整,最终学会了接受这份命运。适应过程中,他从零开始学习盲文,重新习惯使用盲杖,靠着听觉和嗅觉感知周围的世界,原本习以为常的走路、爬楼梯、使用手机,都需要重新学习。
依赖“听觉”进行视频创作
黑暗中,他靠着耳朵完成创作
尽管周围的世界被黑暗笼罩,夏果却依然坚持通过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他告诉记者,长春大学校园里有很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盲道、软边桌椅、盲文标识等,都让他的生活更加便捷。
空闲时,夏果喜欢弹吉他。失明后,他用吉他作为打发时光的方式,并决定拍摄下自己弹奏的过程,学习制作视频。通过一款支持读屏的剪辑软件,他学会了通过语音提示来操作,每一步都在耳边有声音反馈。虽然剪辑视频的过程繁琐,需要反复观看素材来确定每一帧,但他总是耐心地依靠耳朵完成这些任务。他甚至为自己的作品加入了一些小巧思:将最有意义的片段放在视频开头,再按照顺序进行叙述。
为了拍摄,他还购置了一台挂在脖子上的运动相机,拍摄时,通过听觉分辨相机处于录像还是拍照模式。当拍摄完成后,夏果会通过听到“结束”按钮的提示音来确认是否可以放下相机。为了清晰区分素材,他还养成了“碎碎念”的习惯,在拍摄时自己一边走一边描述所见的事物,这样在剪辑时,能够更清楚地辨别不同镜头的顺序。
视频中的温暖与奇遇
让网友与他一起感知世界
夏果的视频中充满了生活中的温暖片段。有时,他会向网友们询问某个场景的细节——比如是否看到夕阳,而网友们也会在评论中描述他们眼中的世界。“通过他们的描述,我仿佛也能看到这些场景。”夏果感慨道。
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夏果还遇到过许多难忘的“人生奇遇”。一次,他在校园里遇到了一位专程从长沙赶来的粉丝,原本没有约定的见面却意外发生;另一次,他去陶喆的演唱会,视频被陶喆看到,甚至在演唱会上特别提到了他。“这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幸运。”夏果说道。
他的短视频也记录下了生活中许多温暖的瞬间:有善良的保安为他指路,有热心的地勤工作人员一路扶着他去值机……这些看似平凡的人和事,都是他镜头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的规划
盲人青年继续追寻梦想
今年6月,夏果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全职短视频博主。但他并不打算就此止步,“我依然想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尤其是与音乐相关的岗位。我已经投了苹果公司的简历,期望能够做一些无障碍技术顾问工作。”他展望未来,坦言还没有详细的计划,但他会坚定地走好每一步,不断学习新技能,用镜头为网友带来更多独特的故事。
通过自己的努力,夏果已经将“看不见”转化成了“独特视角”,并通过短视频与全世界分享他的生活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