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晓望小学学生在人工智能社团中进行“月球车”项目分组编程。学校供图
去年,在一次学校公开课中,智慧互动课堂操作后系统无法退出,当时50多岁的授课教师手足无措。这时,后排的一名学生主动上台,几下操作就退出了系统。这个插曲触动了正在听课的我:在技术设备不断升级的今天,我们是否忽视了最宝贵的人力资源?
作为一所乡村校,晓望小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东海岸,为12个农村社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学校4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占比达72%。学校一项调研中发现:78%的教师认为“技术操作影响教学节奏”,65%的学生渴望参与数字化学习管理。
针对现实需求,学校创新推出学生信息化专员制度(以下简称“学生CIO制度”),通过“双轨培养(技术+管理)”,让技术回归育人本质。首批30名学生CIO经过设备维护、数字礼仪、智慧互动大屏操作、常用APP在教学中的应用等12学时的培训后正式上岗,他们的职责不仅是技术保障,更是师生间的“数字桥梁”。
在学生CIO的选拔中,学校特意保留了两类“特殊席位”:一类是曾沉迷手游的“网瘾少年”,一类是性格内向的边缘儿童。教育数字化,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的发展,因此我们更要让技术成为照进每个孩子生命的光。
小学六年来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的六年级学生咸子童每天都会佩戴学校专门为学生CIO设计的臂章。上任后,咸子童思维活跃、想法充满创意,他将自己从短视频中学到的利用夸克、豆包小程序来写作文范文、背英语单词的方法介绍给学科教师,不仅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更激发了学生用好小程序提升学习质量的探究热潮。
“咸子童现在是我们的小老师,好多新鲜的学习方法我们都问他。”班级同学的认可,进一步鼓励了咸子童在学生CIO岗位上认真努力落实职责。也因此,他自己从喜欢玩网游的问题儿童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干部。
然而,学生CIO制度带来的最深刻变革,是发生在师生关系的重构上。五年级语文教师刘老师分享了她的观察:“过去我总担心学生乱碰设备,现在学生CIO成了我的‘技术助教’,我的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升。”在晓望小学的数字化教研记录里,“学生CIO建议”已成为固定模块,学生提出的15条设备优化方案中,有9条被采纳并上报优化。
这种双向互动催生出独特的“数字共治”文化,其核心在于三个转变:技术定位从“教学辅助”转向“育人载体”,学生角色从“被动使用者”变为“主动构建者”,师生关系从“单向传授”升级为“共生共创”。
夜幕降临时,晓望小学的创客教室依然亮着暖黄的灯光。几名学生正在调试他们设计的“月球车”,并代表学校参加市区人工智能竞赛。他们的身影,让我看到了学生CIO制度的意外成效。当农村学生也能真实触摸数字技术,当师生在技术赋能中实现共同成长,教育便完成了最本质的回归——让技术为人服务,让成长自然发生。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晓望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8日 第03版
作者:刘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