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7日电 长虹控股集团旗下四川长虹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SMT车间,全自动SMT产线如银色长龙般延伸,传送带上的板卡正依次经过印刷、贴片、检测工位,微型元件在吸嘴下稳稳悬浮,转动间便精准落位在焊盘上。软硬板焊接区,磁性材料与金属压块将软板牢牢固定,与硬板一同进入回流炉,炉温曲线在屏幕上划出平滑的波浪——这个在如今看来寻常的场景,背后是长虹精密从“手工作业”到“精益制造”,长达33年的跨越。
几年前,软硬板焊接还是个“麻烦活”。“以前完成SMT后,要把板卡发到客户端,由工人用电烙铁手工焊接软板与硬板,即使是熟手也焊接量有限,还总出虚焊、锡珠短路的问题,返修率高达20%,软板废损更是让成本居高不下。”长虹精密工程科科长文和回忆。通过技术改进,软硬板焊接实现了从“两道工序”到“一次成型”。现在的生产线早已换了模样:磁性材料与金属压块牢牢固定住软板,与硬板同步进入回流炉焊接。传送带旁的计时器显示,直通率飙到95%以上。锡珠短路的老问题也再也没出现过。
长虹精密智能工厂全景图。 长虹控股集团 供图
“以前焊PCIE连接器,就像用筷子夹豌豆,正面对齐了,反面可能歪了。”老焊工记得,传统工艺是一面SMT焊接、一面手工补焊,引脚“跪脚”、移位是家常便饭。如今,PCIE连接器实现了从“双面分焊”到“同步成型”,通过PCIE连接器限位式滑槽、双面同步可视化检测、双面同步回流焊接工艺技术,省去了手工焊接工序,一次出炉直通率维持在98%左右,成效显著。
单面板的制造同样经历了革新,其回流焊接技术从低温回流焊接衍生开发出普通高温回流焊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实现了从“胶水固定”到“低温回流”的升级。在成本上,由于贴片工艺流程改变,大量节约了客户DIP工序的焊锡使用量,节约了辅料成本50%以上。医疗电子焊接则实现了从“两次焊接”到“一体化治具”。现在的一体化治具解决了大问题:散热铜块与功放器件同步回流焊接,弹簧压柱精准控制压力。检测台上的报告显示,空洞率降到10%以下,一次合格率从90%提升至98.55%,设备利用率也提升了24%。
每一项技术的突破,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那些毫米间的突破,从来都藏在汗水浸透的工装里,藏在报废模具的棱角上,藏在每个工程师眼里不灭的光里。
盛夏的车间,为解决软板焊接时被风扇吹离焊面的问题,已有10种材料被测试过,“软板变形就像揉皱的纸,怎么压都不服帖。”为了找到合适的配重块,改善组成员自己画图、用锉刀打磨修改。2个工程师连续37个小时跟线,守在温度高达50度的回流炉旁边,双手被刚出炉的治具和配重块烫出了数个水泡,最终实现了既定的直通率。如今车间里的磁性压块,正是在那些水泡与锉痕里“长成”了现在的模样。
限位滑槽治具的诞生则源于一场“车间蹲守”。为了便于PCIE连接器侧推,降低作业难度,提高精准度,项目组工程师带上PCIE样品拉通治具供应厂商,“驻扎”在供应商厂房,画了五十多张草图,报废十几个模具,花了三天时间,终于设计出了限位滑槽治具。
单面板低温回流焊接技术的研发同样不易。在材料选形上,行业内没有技术支持,只能通过打样、验证、DOE分析,最终确定最佳参数。工程师花了2天时间测试50组数据,炉测试仪超温就放进冰箱降温,最终确认了单面回流焊接最佳OSP镀层厚度,保障产品顺利生产。
医疗电子多功能一体化回流焊接技术的突破也历经波折。改善小组为攻克多功能一体化焊接治具的材质难题,陷入“反复试错-推倒重来”的循环。从十余种备选材料中筛选出4种潜力材质,每种都要经过高温变形、吸热、疲劳强度等严苛测试,在结构优化阶段,更是经历7次方案迭代,重建上百个三维模型,最终才成功攻克技术难题。
此前,长虹精密智能工厂入选四川省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这一成绩更是印证了,在毫米与微米的缝隙里永不停止的创新与坚守,是长虹精密技术在行业内构筑起坚实竞争力的秘诀所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