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零点有数董事长袁岳在第五届BPAA算法大赛总决赛暨峰会上的发言小结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由算法定义的新周期。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技术浪潮,而是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的核心变量。去年BPAA线上关注量近250万,今年线上线下观看量超500万人次。这一热度背后,是全球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关切,也映射出算法能力正在重新划分世界经济的层级。一位曾在大赛获奖的团队成员赴韩交流后发现,中国在算法产业化方面已领先数代,而中东国家亦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的迫切意愿。这些现象共同印证,无论企业还是公共部门,只要身处数据与算法交汇的前沿,便已站在世界经济的最前线。
可是“先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过去五年,我亲眼看到太多团队把全部资源押在一套模型上,结果三个月后被新算法颠覆;也看到有人犹豫观望,直接被周期甩出赛道。所以我们办BPAA,不是为了做一场“解题赛”,而是做一场“生存赛”——谁能持续开发、持续服务,谁就留下来。往年参赛的项目团队告诉我,最大的助推器就是大赛逼他们把“实验室算法”变成了“客户能买的产品”。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算法究竟能在产业里做到哪一步,我把它们分成“五层楼”。第一层是基础算法,拿高考来比,大概只能拿二十分,只是给你一张理论准考证;第二层是通用大模型,能把分数拉到四十分,可代价是算力昂贵、废话连篇;第三层是应用友好型大模型,通过模型压缩、知识蒸馏把分数抬到六十分,勉强及格;第四层是垂直模型,贴着行业知识库、知识图谱往下打井,在特定场景里拿到九十分以上的商业成绩。过去,要爬到第四层得先修完前三层,成本高得吓人;现在大模型和开源社区把前三层的楼梯变成了电梯,我们参赛团队可以直接在“精装修的小房间”里解决客户最具体的问题。但客户往往还会追问:“你能不能直接替我干活?”于是就有了第五层——智能体,也就是行动解决方案和决策闭环,它不再是“分析完就结束”,而是把算法嵌入业务流程,实时干预、实时优化,真正形成从感知、判断到执行的完整闭环。只有到了这一层,客户才愿意把预算直接划到你账上,因为你已经替他省下了人工、减少了风险,甚至替他挣到了钱。
落到区域,华东尤其是长三角的报名团队一直最多,这不是偶然。产业生态在长三角最完整,算法需要的场景、资金、人才密度最高。但我要提醒一句,下一步的竞争不是比谁的模型更大,而是比谁更“抠门”:工业赛道里,原来只做单一质检的团队,现在用算法把成本控制、库存周转整条产线串起来;金融赛道里,量化投资和风险管理被拆成更细的垂直子赛道,每一个子赛道都能用不同算法跑出超额收益;公共赛道里,12345热线通过算法把“接得住电话”升级成“一次性解决问题”,替换了那些三个月就流失一批的人工坐席。
成本数字也佐证了这一点。2022到2024年,参赛项目用数据蒸馏、多模态融合、算力优化,把整体训练和部署成本打下来。我走访西部城市时发现,越穷的地方预算越紧,反而越需要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算法方案,而BPAA平台的价值就在于持续筛选并放大那些真正高效、可复制的中国经验。
当然,技术之外还有一道关卡——政策和采购。问题出在公共预算没有“算法采购”科目,导致系统建好了,却没有持续迭代的钱。我的建议是:把算法模型列为独立预算项,让普陀、上海、长三角率先跑通区域级采购范式。只有当算法成为城市新基建,我们才能在每一次周期律的震荡里完成真正的垂直跃升。
BPAA不选最锋利的刀,而选最能解决问题的瑞士军刀。我希望明年再站在这里时,看到的仍是你们——带着更垂直、更经济、更系统化的算法回来,把通用精神写进每一个细分场景,让算法在中国大地上长出可持续、可盈利、可治理的智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