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主:老杨丨11年资深网络工程师,更多网工提升干货,请关注公众号:网络工程师俱乐部
你是这么配的吗?
- 跑公网用 NAT 模式,看起来一切正常;
- 拿防火墙当网关,上了双 ISP,还继续用 NAT;
- 有公网地址,却也懒得划网段,照旧 NAT 转发……
说实话,这种“哪里都 NAT”的部署方式,用在小型网络还勉强能过得去,但一旦网络复杂起来,出问题了,排障、扩展、甚至日常运维都可能被“反噬”。
一、啥是 NAT 模式?啥是路由模式?我们说的 NAT 模式/路由模式,其实是指 防火墙或出口设备在网络中所处的逻辑转发角色。
NAT模式图示
简单点说:
NAT模式(多用于“网关模式”):
- 内网私网地址 → 公网地址;
- 防火墙做地址转换、做安全策略;
- 数据在它这里“脱胎换骨”;
- 外网看不到你真实内网结构。
路由模式(也叫透明模式/转发模式):
- 不做地址转换,只负责安全策略和路由转发;
- 需要公网地址分配到内网设备;
- 防火墙只是“管控者”,不是“变形者”。
NAT模式的最大优势是简单易部署,适合没有公网地址资源的小网络:
- 内网设备配私网地址,不用改;
- 一个公网地址可以转换几十上百个内网;
- 安全策略写起来也直观,比如:允许内网访问80端口。
很多 SOHO、学校、甚至中小企业都喜欢这样干,开箱即用,直观,省事。
但问题也在这:
NAT 的好处是让网络“变模糊”,但“模糊”本身就意味着信息丢失。
一旦网络复杂,NAT 就会带来很多限制、问题甚至排障障碍。
三、你为什么不该乱用 NAT?场景1:你在做 VPN,IPSec 死活建不起来?因为 IPsec 头部校验极其敏感,遇上 NAT 就变了。
★典型症状:IKE协商失败、SA无法建立、明明连上了就是不通。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绕开 NAT,或者强配 NAT-T。
场景2:你希望公网服务器部署后,能双向通信、回流内网?NAT 会“封死”外部主动访问内网,除非你做端口映射、静态 NAT。
- 临时开放服务?得改策略、再改 NAT;
- 服务迁移地址了?还要改映射;
- 多个服务用同端口?麻烦了,NAT没法做。
抱歉,NAT和“路径控制”天生打架。
NAT后的地址是出口设备决定的,回流必须从它回来; 如果你搞了多链路,源地址改了、回流走错了,连接直接断。
四、什么时候该用 NAT?什么时候该选路由模式?我们来个表,一眼就清楚。
一句话总结:
NAT是个“无奈之举”,而不是“设计首选”。
能不NAT,别乱NAT。
五、实际部署中怎么选才稳?如果你手头有公网地址,建议从路由模式开始做设计,对未来扩展、排障、迁移都更友好。
- 做出口网关:上路由器+防火墙,划好公网段;
- 防火墙放在网关后,用路由模式或透明模式控制安全策略;
- 内网访问公网,使用源NAT(目的地不变);
- 公网访问内网服务,用DNAT/端口映射精细控制。
NAT 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想清楚网络结构就开了一堆 NAT,到处地址转换,最后谁是谁都搞不清。
六、总结一句话NAT模式适合“能跑起来就行”的场景, 路由模式才是“可扩展、易运维、易排障”的长期解法。
别再乱选了。想让你的网络架构经得住增长和变更,
从源头上就把“地址规划”和“转发模式”想清楚,
该NAT的NAT,不该NAT的别碰。
原创:老杨丨11年资深网络工程师,更多网工提升干货,请关注公众号:网络工程师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