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晚报记者 李天学 通讯员 龚建娇 谢卓倩 文/图
盛夏时节,钟祥市明显陵的古柏下,一根比头发丝略粗的光纤正悄然“聆听”着百年古柏的呼吸。百米之外的监测中心大屏上,古柏的微小振动、围栏城墙的细微沉降实时跳动——这根直径仅0.9毫米的光纤,是湖北森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维一为古建筑装上的“神经末梢”(如图)。
一根光纤里的城市密码
“你看这组数据,水库堤坝的裂缝能测到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距离。”冯维一指着监测屏上的曲线,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位1988年出生的博士,总爱把光纤传感器比作“城市的触觉系统”。在钟祥的地下管网,他团队布设的传感器正24小时“站岗”,当20米外的挖机非法作业靠近前,监测中心就已收到预警;镜月湖大桥的微扰动数据每秒更新30次,像为桥梁装上了“心电图”。
2022年深秋,冯维一带着他的光纤技术团队落户钟祥时,不少人疑惑:这个江苏来的年轻人,为什么要把城市生命线的“实验室”建在这座古城?“这里有最鲜活的应用场景。”他笑称自己是“技术摆渡人”,从实验室的玻璃纤维到城市地下的管道网络,他要做的就是让冰冷的光纤“读懂”城市的需求。
从实验室到城市肌理
冯维一的办公室,陈列着两样宝贝:一本写满公式的笔记本,和一段嵌在混凝土里的光纤。“光纤比钢铁更坚韧,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工作20年。”他拿起那段光纤,像展示艺术品般小心翼翼。这双手曾在实验室里调试过数千次光路,如今正把论文里的公式转化成城市的安全密码。
作为江苏省双创博士,冯维一的科研履历亮眼: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表20余篇SCI、EI论文,手握数十项专利。但他更在意的,是专利证书上的技术如何“落地生根”。在钟祥一家化工企业,他团队安装的应变计能感知管道0.001%的形变,“相当于在100米长的管道上,能发现一根针粗细的变化”,这种精度让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提升了30%。
“智慧监测系统不是冷冰冰的屏幕,是能感知民生冷暖的生命体。”冯维一常对团队说。在钟祥城市安全监测平台里,汇聚着来自桥梁、管网、燃气、堤坝、边坡等数万组数据。一次暴雨中,系统通过分析传感器传回的道路积水数据,提前为过往车辆进行预警,为群众出行保驾护航。
编织城市生命线的“神经网络”
“城市要有6样东西才能活起来:传感器是双手,数据是血液,平台是脏腑,大脑是系统,管理体系是双脚,解调设备是心脏。”冯维一正在让城市安全监测六要素在钟祥变成现实。在他的规划里,光纤传感器将像神经网络般遍布城市肌理:地下管廊的震动、管道的泄漏、桥梁超载的状态,都能通过这根“智慧线”实时传递。如今,冯维一正带着团队在钟祥城市里穿梭,像给巨人量体裁衣的裁缝,只不过他们的“布料”是光纤,“针线”是数据流。
“最好的技术,是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处处受它庇护。”站在公司展厅的巨幕前,冯维一望着跳动的数据流,仿佛看到了城市的脉搏。这个曾在实验室里与光共舞的青年科学家,正用光纤编织着一张守护城市的网,而这张网的起点,就在这座古城的每一寸土地里,在每一次数据的跳动中,在他和团队为韧性安全城市梦想奔跑的脚步里。
未来,当更多城市因为这些“神经末梢”变得更安全、更温暖时,人们或许会想起,有位80后博士曾带着一根光纤,走进了城市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