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块看不见的芯片,能不能悄悄告诉别人你的位置?
它不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
8月6日,有关白宫正在酝酿新规的消息被公开——未来所有出口到国外的美国芯片,可能都必须搭载位置验证技术。什么意思?说白了,连芯片的位置都要打卡上报,不给你断网,不给你关麦,哪怕装在洗衣机里,也要告诉美方:我在哪、我还活着。
再结合之前的禁令细节来看,这一步其实并不突然。
去年10月,美国更新了对中国高性能GPU的出口限制,特别是对英伟达的A100、H100,以及为规避限制新做的A800、H800都卡得死死的。但这一次,位置验证这几个字多了点别的味道,不再只是不给你卖,而是卖了我也能盯着。
这一点,英伟达最清楚。
就在这项可能的规定曝光后,英伟达马上跳出来澄清,强调自家产品不存在远程控制或后门程序。换句话说,就是我没留后门,你别乱说。
但问题是,没人说你现在有后门。
大家看的,是白宫准备逼你未来装一个。
所以英伟达急了。急到公开发声、呼吁美国不要这么做。可从反应上看,这种呼吁并没有太大回响。也难怪,美国的逻辑从来不是商业优先,而是安全优先。
你想赚多少钱,那是你英伟达的事。
我想控制哪颗芯片,那是我的事。
位置验证,听上去是技术加强,本质上却是控制加码。甚至比禁运还要狠。因为禁运是你卖不出去,而位置验证是你卖出去也得被看着。更关键的是,这不是装了一个功能,而是装了一个原则。
就像是在你电脑里加个GPS,告诉你这不是为了监视,而是为了防盗。
你信不信是一回事,关键是你不能不装。
这套思路,其实早有铺垫。
从2019年开始,美方就不断强调所谓关键技术不能流向战略竞争对手,AI芯片、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被列为重点对象。到2023年,美商务部又一口气列出近30家中国实体入制裁清单,其中不乏研究前沿芯片的小型企业。
与此哪怕像华为这样早已被打入冷宫的公司,也没能摆脱对技术来源的卡控。今年3月,华为通过绕道方式从第三方采购了部分国外设备,消息传出后,美国议员当场炸锅,要求再次加码限制。核心矛盾是一样的:
只要你用得上,就必须能被我管得住。
换句话说,如果你买的是美国芯片,那这些芯片就不能消失在雷达之外。
芯片成了一个活着的坐标。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这些芯片被装进服务器、汽车甚至终端设备后,这种活坐标意味着什么。对企业来说,技术迁移将更复杂。对国家来说,数据自主性又被打了一个问号。即便不考虑数据层面的问题,光是一个谁在用、用了多少、现在在哪的信息泄露,就足够让人焦头烂额。
这才是英伟达紧张的根本。
英伟达不是担心后门被误解,它担心的是前门被锁死。
尤其是,英伟达上一财年在中国市场的收入超过54亿美元,占其数据中心收入的20%以上。而未来若必须强制加载位置验证系统,这些客户还会不会买账?甚至连买不买都不重要,因为一旦系统建起来,主动权就不再在你手上。
你不是在出口芯片,而是在帮美国把一颗安全钉子钉进别人的设备里。
这让所有买方都变得更警觉。
所以你再怎么强调我不是间谍,都敌不过对方的直觉:你是你,美国是美国,你控制不了他们装不装,也拦不住他们查不查。
英伟达很清楚这个逻辑,但它不能点破。它只能说,我们产品没有远程访问功能,但不敢说未来我们不会配合要求。说了,就等于跟白宫翻脸;不说,就只能任人调度。
你看,这已经不是一场关于技术的争议。
而是芯片到底算不算一块可控资产的博弈。
就像你买了个手电筒,但卖你的人 insist 必须知道你什么时候开、在哪开、开了多长时间。你还敢买吗?哪怕它亮得再好看?
位置验证一旦成为出口前置条件,将意味着两件事:
• 芯片的跨国使用,将必须接受美方设定的物理坐标系统
• 芯片制造商,必须默认接受技术输出附带的政治责任
你很难说,这个变化有没有超出国家安全的边界,但你能看见,它确实走进了一个更敏感的空间。
我问你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买个马达也要上报位置,你觉得那时候,还能叫做自由贸易吗?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